例、结肠部位疾病引起出血11例。所有患者均具备以下临床表现:(1)短期内频繁排出暗红色至鲜红色大便,出血量约1200mL以上;(2)收缩压下降,有2次以上收缩压≤10kPa,卧床脉率≥120次/min;(3)血常规:HB≤60g/L, RBC≤2.5×109/L;(4)经常规止血治疗和输血治疗2 d,并用其它急救措施,血压仍不稳定或虽有回升,但停止输血又下降者,手术暂不宜进行或患者拒绝手术。另外,31例中,腹痛22例(右下腹痛2例,左下腹痛15例,脐周痛5例),腹胀3例,下腹包块3例,脐周包块1例,左下腹包块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补液、输浓缩红细胞、血浆、先后或联用洛赛克、止血敏、PAMBA、维生素K、立止血、口服冰盐水去甲肾上腺素、口服凝血酶等治疗2 d无明显改善后给予生长抑素250μg静脉推注,随后给予250μg/h持续静脉微泵维持24~72h,并常规给予补液、输浓缩红细胞、血浆、抗纤溶药物等对症治疗。观察止血效果,观察指标为:(1)患者大便情况;(2)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3)患者输液量及尿量;(4)血常规、大便潜血;(5)药物副作用。
1.3 疗效评价标准
(1)血便由稀变稠;排便次数或(和)每次排出量减少至停止,肠鸣音减弱;(2)血压升高至正常稳定,心率恢复至正常并稳定,休克症状改善、尿量增加;(3)红细胞、血红蛋白与细胞压积回升。
2 结果
本组下消化道大出血31例,使用生长抑素后,12h内止血13例(41.9%),24h内止血19例(61.3%),24~48h内止血25例(80.6%),48~72h内止血27例(87.1%),72h内出血未止血4例(12.9%),用药后,药物开始起效起时间为(6.6±5.0)h,出血停止时间为(12.0±9.4)h。
31例患者中,1例在首剂用药时出现一过性恶心、呕吐,经调整输出液速度后上述症状很快缓解,推测此不良反应与给药速度过快有关。
3 讨论
由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出血部位诊断困难,且肠腔大量积血或血块,术中肠镜易受肠腔积血和血块干扰,手术治疗盲目性大,加之老年人因心、肺、肾等多脏器病变、多系统功能衰竭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意接受手术,而且运用小肠镜检查操作难度大,完成检查所需时间长(平均6~10h),同时肠镜检查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适,也会影响检查顺利进行及检查结果,此外缺少检查前的充分准备亦会影响肠镜检查结果[2]。积极进行内科保守治疗,及时把握抢救时机,十分关键。
生长抑素是一种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激素,对下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降低门静脉压力。通过抑制内脏血管舒张肽类的释放,引起选择性内脏血管收缩,从而减少门静脉和侧支循环的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还可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奇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内压。 (2) 冲击剂量生长抑素能减少门静脉压力39%~43%。(3)能降低胃肠血流阻力,但对肝血管阻力、心脏排出量、心率、体循环压力、周围血管阻力等无明显影响。(4)抑制肠道蠕动,减少机械刺激。(5)生长抑素有细胞保护作。(6)抑制胃酸、胃蛋白酶、胆汁、肠液等分泌,减少这些物质对病灶部位的刺激,促使病灶修复。(7)可明显减少胃肠减压量,并维持较低水平,促进肛门排气,从而使肠腔内容物明显减少,肠壁张力降低,病灶肠壁牵拉明显减轻。
本组31例出血量大,出血部位累及小肠结肠、直肠,且出血迅速,应用生长抑素后止血效果明显,72 h止血有效率为87.1%,且对全身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止血开始时间多在用药后5~8 h。全部病例均有大量出血,经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止血且用药前仍有活动性出血,采用密切临床观察和严格判断标准判断止血效果,结果说明生长抑素止血效果十分有效。在治疗过程中仅有1例在首剂静脉推注时发生一过性恶心、呕吐,且症状轻微。本组病例全部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这说明老年患者对生长抑素治疗的耐受性较好。由于老年患者多有血管硬化,血管脆性增高,血管收缩功能差,凝血机制可能受影响等因素,大出血患者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垂体后叶素对老年患者可诱发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或脑出血,对年轻患者亦有腹痛、胸闷、呼吸困难等副作用,且治疗效果不佳。因此,采用生长抑素对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急救,可扩大患者适应范围,提高抢救成功率。
尽管生长抑素不能从根本上逆转下消化道出血的病理生理基础,但使用生长抑素可尽早止血,控制病情,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创造机会,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