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0.05),Pplat则明显升高(P<0.05),见表2。密闭式吸痰组的吸痰恐惧率及痰液喷出发生率明显高于开放式吸痰组(P<0.01或0.05),见表3表2 B组患者各项参数在开放式吸痰前后的变化与吸痰前比较:*P>0.05,**P<0.05。[HJ4mm〗表3 两组其他指标比较 例(%)两组比较:*P<0.05,**P<0.01。
3 讨 论
Cst是指每单位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容积变化, 正常值为100 mL/cmH2O,机械通气患者可降至50~100 mL/cmH2O[2] 。正常情况下,黏液纤毛转运系统可从气道中清除污染物和分泌物, 保持通气功能。对于急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说, 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机械通气抑制了机体的咳嗽反射功能, 吸痰是排出呼吸系统分泌物的唯一手段。
本研究患者在机械通气中均应用 PeeP(5~13 cmH2O), 开放式吸痰前后 C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时需脱开呼吸机, 解除PEEP, 进行负压吸引的同时也将肺内部分气体吸走,导致肺容积下降, 肺泡内压下降, 使已复张的肺泡又迅速塌陷, 氧合面积急剧减少, 造成短时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 产生了右向左的血液分流[3], 此时流经这部分肺的静脉血得不到气体交换, 直接混入动脉血, 引起PaO2 显著下降。同时因肺泡氧分压正常, 导致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明显增大, 导致或加重低氧血症。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如反复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 反复脱机,造成肺泡反复的塌陷和复张, 可引起肺泡的牵拉损伤, 以及促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排出和灭活, 加重肺损伤, 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4] 。
临床上通过小潮气量(<6 mL/kg体质量)、高PeeP(>5 cmH2O)、反比通气等机械通气策略, 促进肺泡缓慢复张、增加肺泡气血交换时间, 以期纠正顽固性的低氧血症,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因肺泡萎陷、肺泡集聚大量炎性渗出液致使氧合指数(PaO2/ SpO2 )降低的情况。而密闭式吸痰不仅能有效吸出呼吸道内积聚的大量炎性渗出液, 而且能保持较高的气道压力, 避免了因吸痰负压操作造成业已复张的肺泡发生“二次”萎陷的可能。本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Cst在密闭式吸痰前后无明显变化, 分析原因可能为:(1) 密闭式吸痰过程是在较短的时间内(10 s)抽吸痰液, 对潮气量的损耗较小, 容量控制通气(CMV)模式的最小允许漏气量是设定潮气量的20%, 因此呼吸机能继续送气; (2) 气道压力虽会受到吸痰负压影响而降低, 但对于容积变化(△V)/压力变化(△P)的结果来说会保持稳定的数值不变。提示对于Cst 降低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是安全可行的。
密闭式吸痰是指不需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的吸痰操作, 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 整个吸痰过程都是在密闭情况下完成,操作者不需戴无菌手套即可操作。吸痰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务人员都是感染源,患者呼吸道的病菌能以120 km/ h 的速度被咳出[5],并且在稀释痰液时稀释液直接注入呼吸道内, 很容易引起患者呛咳, 甚至痰液喷射到医务人员身上和脸上, 对医务人员产生职业伤害。由于痰液内含有各种致病菌, 吸痰时痰液喷出, 极易传染其他患者。密闭式吸痰不需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的吸痰操作, 此时通过吸痰及时排除分泌物, 从而防止细菌滋生。由于开放式吸痰操作必须断开呼吸机, 许多患者在吸痰时感到恐惧, 因而产生抵触情绪, 而烦躁不安, 加上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 限制了活动,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密闭式吸痰不需脱机,给患者一种安全感。表3示, 两组清醒者吸痰恐惧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密闭式吸痰较开放式安全、舒适。
综上所述,开放式吸痰可改变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参数,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封闭式吸痰则能较好地维持患者机体氧合状态, 保持血流动力学和气道压力的相对稳定, 操作安全性强, 无创伤性, 还可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因此, 采用密闭式吸痰的呼吸道管理措施更为科学、合理, 安全,能有效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从而保障患者及医护工作者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又宁.机械通气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447.
[2]王俊科, 郑斯聚(译). 危重症监测治疗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
[3]Choong K,Chatrkaw P,Frndova H ,et al. Compariso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