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气道压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4例急性呼吸衰竭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进行密闭式吸痰, B组进行开放式吸痰。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前及吸痰后2 min潮气量(Vt) 、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呼吸末正压 (PeeP)。并根据公式Cst=Vt/PplatPeeP计算患者的呼吸系统顺应性(Cst)。结果 采用密闭式吸痰前后患者的Cst、Ppeak 、Pplat值无明显变化(均P>0.05) 。采用开放式吸痰前后患者的Cst、Ppeak值无明显变化(P>0.05), 但Pplat水平明显升高( P<0.05) 。密闭式吸痰组的吸痰恐惧率及痰液喷出发生率明显高于开放式吸痰组(P<0.01或0.05)。结论 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无明显影响;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气道压力, 可作为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气管内吸痰时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呼吸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肺顺应性
对于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 吸痰是有效维持人工气道通畅的关键措施。开放式吸痰由于需要断开呼吸机连接, 不能够维持有效通气和氧合, 增加了交叉感染机会。近年来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 提高了吸痰效率, 减少了吸痰引起的并发症, 其优越性已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我们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4 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依据实验要求分别进行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对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Cst)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本科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急诊科及 ICU 住院, 因急性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24例, 其中男17例, 女 7例;年龄16~83岁, 平均(65.65±6.71)岁。原发病:呼吸系统疾病16例, 神经系统疾病3例, 消化系统疾病2例, 妇产科疾病2例, 其他1例。将24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12例,A组进行密闭式吸痰, B组进行开放式吸痰。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种、病程及通气状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吸痰方法 开放式吸痰时按常规操作,气管插管与呼吸机脱离,吸痰管插入深度为前端超出气管插管前端≤1cm, 连续给15 s 负压吸引, 边吸引边旋转撤出吸痰管, 然后停止吸痰, 脱离吸痰管, 连接呼吸机。密闭式吸痰系统三通分别与患者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呼吸机Y型管、负压吸引装置相连, 形成密闭吸引系统。气道湿化接头接空针推注湿化液或用输液法滴入湿化液。吸痰时左手持吸痰管与负压吸引连接处, 拇指或食指控制吸引阀, 右手持吸痰管沿气管插管插入至所需深度, 一般前端超出气管插管前端≤1cm。此时吸痰管薄膜保护套随吸痰管的插入自行皱缩, 按下吸引阀开关, 连续给15 s 负压吸痰, 边吸引边旋转撤出吸痰管, 停止吸痰后将吸痰管回抽至可看见导管上的刻度线, 按下吸引阀, 注入冲洗液冲洗管腔内痰液,冲净管腔内痰液后备下次使用。
1.2.2 观察指标 测量两种方法吸痰后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变化,包括潮气量(Vt ) 、气道峰压( Ppeak) 、气道平台压( Pplat) 、呼吸末正压(PeeP)。于吸痰前、吸痰后2 min 记录患者 Vt、Ppeak 、Pplat及 PeeP参数的改变。
1.2.3 气道压力测量条件 患者镇静状态, 无自主呼吸, 依靠 Servo 300A 型和7200型呼吸机进行容量控制(CMV)通气, 潮气量:8mL/kg 体质量, PeeP:5~11 cm H2O, FiO2:50%~100%;呼吸机可准确测量Vt、Ppeak 、Pplat及PeeP。
1.2.4 计算方法[1] 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st)=容积变化(△V)/压力变化(△P), Cst=Vt/ PplatPeeP。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则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密闭式吸痰前后患者的Cst、Ppeak、Pplat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 ,见表1。表1 A组患者各项参数在密闭式吸痰前后的变化开放式吸痰前后患者 Cst、Ppeak 无明显变化(P&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