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男性12例,女性14例;其中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22例;年龄34~73岁,平均48.9岁;糖尿病病程0~22年,平均10.2年。B组为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治疗组,共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其中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20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9.3岁;糖尿病病程0~19年,平均9.7年。两组入院时的血糖、HbA1c、血pH值、电解质及尿酮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1)A组所采用的胰岛素泵为罗氏诊断公司生产的H-TRON PLUS V100型胰岛素泵,所用胰岛素为Novo nordisk公司生产的诺和灵R。首先设置胰岛素的输入为0.1U/kg?h;当血pH正常、尿酮体转阴后,设置基础率为16~24U,按照该产品附带提供的正常人基础胰岛素分泌模式表格设定胰岛素输入模式,并于三餐前给予追加量4~8U。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泵的基础率及追加量。(2)B组同样采用Novo nordisk公司生产的诺和灵R,按0.1U/kg?h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当血pH正常、尿酮体转阴后,改为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R 6~8U,并于睡前注射诺和灵N6~10U,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同时,两组均按常规方法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治疗诱因。采用罗氏诊断公司生产的卓越Advantage血糖仪监测血糖,比较两组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pH值恢复正常时间和低血糖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以P<0.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血pH值恢复正常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情况见表1。选择11~13mmol/L为目标血糖值,两组的血糖达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尿酮体转阴时间和血pH值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的血糖水平更平稳,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略)
3 讨论
胰岛素泵治疗是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的一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式。它可以模拟正常胰腺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持续地向患者体内输入非稀释的胰岛素,并通过调整基础胰岛素用量以维持肝糖输出从而满足外周组织的基础葡萄糖利用,以及调整餐前负荷量胰岛素用以控制餐后高血糖。因此,在使血糖达到良好控制的同时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的原因是体内胰岛素极度缺乏,组织不能有效地利用葡萄糖,而导致血糖显著升高;同时脂肪分解加速而产生酮血症、酮尿症伴代谢性酸中毒及脱水。胰岛素泵能根据患者的机体需要严格地控制和调整胰岛素输入的剂量和时间,经皮下脂肪吸收的胰岛素可以迅速发挥作用,从而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各种代谢紊乱。与常规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方法相比,CSII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方面具有以下的优点:(1)采用持续皮下注射的胰岛素给药方式,减少了不必要的静脉输液量,从而减少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2)通过基础量和餐前追加量相结合的胰岛素给予方式,维持血中相对稳定的胰岛素浓度,从而更易获得稳定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3)缩短纠正各项代谢紊乱所需的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4)胰岛素泵小巧灵活、携带方便、使用时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好。本研究结果显示,CSII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中是有效的、安全的,与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方法相比取得了更为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彭新华,李光伟.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1,21(1):22
[2] 马学毅,尹士男,贾军宏,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7(1):19
[3] Unger J, Fredrickson L. A Primer on intensive diabetes management and insulin pump therapy [J]. Primary Care Rep,1997, 3(9):18.
[4] Luzi L, Barrett EJ, Groop LC, et al. Metabolic effect of low dose insulin therapy on glucose metabolism in diabetic ketoacidosis[J].Diabetes, 1998,(37):1470.
[5] O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