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疗法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措施,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溶栓疗法能 明显降低AMI的病死率[1]。目前国内溶栓疗法选择对象一般年龄≤70岁,且采用 150×104/30min内静脉给予方法[2],但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70岁以上高 龄老 年AMI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为了探索高龄老年AMI患者溶栓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采用小 剂量尿激酶对高龄老年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1992年2月至1999年6月住院的高龄AMI患者68例,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 , 无溶栓禁忌证[2],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溶栓治疗组30例,男24例,女6例 ,年龄70~82岁,平均(75±7.8)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0例,前壁10例,下壁5例,下壁 +右室5例。未溶栓治疗组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70~84岁,平均(76.0±8.4)岁 ;梗死部位:前间壁12例,前壁14例,下壁8例,下壁+右室4例。两组年龄、性别、梗死部 位、既往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溶栓治疗组使用尿激酶(南京大学制药厂提供)40×104U用10ml 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葡萄糖液体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溶栓前口服阿斯匹林0 .3g,此后150mg/d,溶栓治疗后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钠7500U,每12小时1次,根据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APTT)调整其用量,使APTT保持在正常的1.5~2.0倍,1周后停用。未溶栓治 疗组,阿斯匹林150mg/d,肝素钠皮下注射每12小时7500U,根据APTT调整用量,连用10天。 常规疗法两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溶栓治疗组溶栓前做18导联心电图,开始溶栓后3小时内每30分钟复查1次 12导联心电图(右室梗死仍做18导联心电图)。发病6小时后每隔2小时查肌酸激酶(CK)和肌酸 激酶同功酶(CK-MB)共6次。观察酶峰的改变,经常询问胸痛情况。血管再通按AMI溶栓疗法 参考方案[2]判断。两组均连续心电监护。仔细观察皮肤、粘膜、痰、呕吐物、尿 中出血征象,并观察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的发生情况。计算5周病死率。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 验。
2 结果
2.1 冠脉再通率: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16例,再通率53.3%。
2.2 出血并发症、再梗死比较见表1。
2.3 严重并发症、5周病死率比较见表2。
表1 出血并发症、再梗死比较
组别 例数 出血并发症 再梗死(%)
颅内出血 消化道出血 血痰 血尿 局部出血 合计(%)
溶栓治疗组 30 1 0 1 0 5 7(23.3) 5(16.7)
未溶栓治疗组 38 0 0 0 1 4 5(13.2) 7(18.4)
P值 >0.05 >0.05
表2 严重并发症、5周病死率比较
组别 例数 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
休克 心衰 严重心律失常
溶栓治疗组 30 2(6.7) 4(13.3) 3(10.0) 2(6.7)
未溶栓治疗组 38 11(29.9) 15(39.5) 11(28.9) 9(23.7)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3.1 冠脉再通:AMI的溶栓疗法能使冠脉再通,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而濒临坏死的心肌, 维护心脏功能。本资料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对高龄老年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临床冠脉再通 率为53.3%,与国内报道大剂量尿激酶溶栓结果(58.1%)相近。
3.2 出血并发症:虽然溶栓治疗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3.3%)高于国内大剂量尿 激酶溶栓治疗AMI时的出血发生率(11.0%)[4],但本资料两组对照无显著差异。 出血发生率较高原因可能是与合并使用较大剂量肝素、阿斯匹林以及高龄老年有关。另外, 虽然溶栓治疗组出血发生率较高,但除1例颅内出血外,其余出血患者均未发生致命性出血 并发症。
3.3 严重并发症和再梗死:溶栓治疗能使严重并发症减少,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溶栓 治疗组显著低于未溶栓治疗组(P<0.05)。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对照无显著差异 (P>0.05)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