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对部分脾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血象变化、脾脏厚度及长度变化、门静脉主干内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2周和2、4、6个月时患者的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术后3、4、5、6个月时脾脏的长度和厚度均明显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的门静脉内径为(1.54±0.13) cm,与术前的(1.55±0.15)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个月时的门静脉内径则分别为 (1.36±0.17 )、(1.35±0.06)cm,均比术前明显缩小(P<0.01)。术后4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7例出现胸水,经对症治疗后全部缓解。结论 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征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高血压,门静脉;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已成为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症的重要方法[12],我院采用PSE治疗此类患者46例并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于我院行PSE治疗的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征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10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3])46例,男13例,女33例;年龄20~60岁;乙型肝炎肝硬化3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7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27例,C级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髓检查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经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25例,均无红色征。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数字减影,了解脾脏大小及血管分布情况,将明胶海绵剪成1mm×1mm×1mm左右的碎块加庆大霉素及造影剂制成悬混状在透视下经导管缓慢注入,观察脾动脉血流清况,估计栓塞面积达50%~70%时[4],停止注射,再行数字减影。若栓塞面积不足,则再注射,直至栓塞面积满意为止,拔管加压包扎。术后预防感染。所有患者均一次治疗,检测定其术前及术后血小板(PC)、白细胞(WBC)和红细胞(RBC)的1、2周及2、4、6个月计数;超声诊断仪测量门脉主干内径和脾脏术后1、2、3、4、5、6个月时的厚度和长度。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2个月食管曲张静脉曲张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1.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血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术后WBC及PC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WBC于术后2个月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4、6个月时趋于平稳。PC于术后1周始即平稳增加。RBC计数变化不明显 (P>0.05),详见表1。 表1 术后血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与术后比较,P<0.01;#与术后比较P>0.05。
2.2 术后脾脏长度和厚度的变化情况
术后3、4、5、6个月时脾脏的长度和厚度均明显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月后趋于稳定,4、5、6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术后门静脉内径变化情况
本组术后1个月时的门静脉内径为(1.54±0.13) 表2 PSE前、后脾脏厚度、长度变化 *与术后3、4、5、6个月比较,均P<0.01。
cm,与术前的(1.55±0.15)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个月时的门静脉内径分别为 (1.36±0.17) 、(1.35±0.06)cm,均比术前明显缩小(P<0.01)。本组有25例术前检查有食道曲张静脉者于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8例由重度变轻度,5例重度变中度,12例中度变轻度。
2.4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发热于术后2d出现,持续5~23 d,体温37.9~40.0℃。脾区疼痛出现在术后1~2d,持续7~28d。7例术后出现胸水,均经利尿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