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可导致缺铁性贫血。NSAIDs肠病也可表现为低蛋白血症,约10%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为服用NSAIDs发生低蛋白血症而需要住院治疗。NSAIDs肠病还可表现为回肠吸收功能障碍,如胆盐、脂肪和木糖等吸收障碍[9],但一般不会引起营养不良。
4 NSAIDs肠病的诊断
NSAIDs肠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用药史及临床表现。服用NSAIDs后出现消化道慢性失血,胃镜和结肠镜无阳性发现,应考虑NSAIDs肠病;若同时存在低蛋白血症或回肠吸收功能障碍,则高度提示NSAIDs肠病;若停用NSAIDs后症状明显改善则可诊断为NSAIDs肠病。以下几种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
4.1 小肠镜
Morris等[10]对l5例服用NSAIDs伴有缺铁性贫血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胃镜和结肠镜检查都未发现异常,但行小肠镜检查发现66.7%表现为红斑、糜烂、溃疡。
4.2 放射性核素检查
是NSAIDs肠病较好的诊断手段,常用以下方法:①测定口服51CrEDTA后24h尿排泄率可反映NSAIDs肠病的肠道通透性改变。②铟腹部闪烁扫描可反映NSAIDs肠病的肠道炎症[11]。静脉注射111In标记的白细胞,4h这些细胞就可集中于炎症区域。如炎症性肠病(IBD)4h就可以在炎症局部出现核素浓聚区,但NSAIDs肠病20h后才在右髂窝出现核素浓聚区。这可能是因为NSAIDs肠病炎症较弥散,炎症活跃程度不足以在早期就出现核素浓聚区,20h后脱落的白细胞暂时在回盲瓣受阻堆积,故出现核素浓聚区。约50%服用NSAIDs超过6个月的患者有铟腹部扫描的异常。收集患者连续4d粪便测定铟白细胞排泄量可更灵敏地反映肠道炎症。60%~70%服用NSAIDs的患者有铟白细胞排泄量的增加。比较肠易激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未服用NSAIDs、风湿性关节炎服用NSAIDs及IBD患者的铟排泄量,结果显示前两种患者铟排泄量正常,而后两种患者铟排泄量显著异常,且IBD患者铟排泄量显著大于风湿性关节炎服用NSAIDs的患者。
4.3 测定粪便钙卫蛋白(一种未降解的中性粒细胞胞质蛋白)
这是诊断NSAIDs肠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Tibble等[12]测定47例服用NSAIDs患者1次粪便的钙卫蛋白浓度和连续4d铟标记的白细胞排泄量,发现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有显著的相关性。测定312例服用NSAIDs的患者的粪便钙卫蛋白浓度,结果显示44%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小肠镜虽能直接显示病变,但镜检操作难度大,难以推广应用;核素检查诊断NSAIDs肠病有一定价值,但价格昂贵,且需收集患者连续4d粪便,操作繁琐,故也难以推广;测定粪便钙卫蛋白简便易行,可望成为诊断NSAIDs肠病的首选方法。
4.4 胶囊内镜
大部分小肠都不在内镜所能检查范围内,胶囊内镜的出现为小肠检查提供了一种无痛的、优越的检查方法,自从其出现不久便被当做一种检查小肠出血的经典方法[13]。当然胶囊内镜也为NSAIDs肠病的诊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价值。最近的研究发现,在使用NSAIDs药物2周后,胶囊内镜和粪便钙卫蛋白测定诊断NSAIDs肠病阳性率相差无几,其中胶囊内镜为68%,而粪便钙卫蛋白测定为75%,虽然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但两种方法的高阳性率均反映了NSAIDs肠病的高发病率[14]。除此之外,Graham等[15]研究还发现长期使用NSAIDs的患者,其小肠溃疡的发病率也较高,胶囊内镜最大的危险可能是嵌塞,这种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然而这种方法还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及作为一种诊断NSAIDs肠病的方法[13,16]
5 NSAIDs肠病的防治
停药是NSAIDs肠病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一般停药1~2周后多数患者可得到缓解。但有些患者停用NSAIDs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应减少NSAIDs用量,可同时加用米索前列醇等药物减轻肠道损害。不同药物作用于NSAIDs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不同阶段,但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有效地防治NSAIDs肠病。米索前列醇保留了前列腺素的生物活性,能减轻肠道通透性,但需大剂量使用才能预防NSAIDs肠病,且价格昂贵,有腹泻等不良反应,故预防NSAIDs肠病并不理想。谷氨酰胺是肠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与NSAIDs同时服用可提供肠细胞能量,减轻肠道通透性,与米索前列醇合用可有协同作用[17]。柳氮磺吡啶(SASP)作为二线抗风湿药,与NSAIDs合用不但能减轻关节炎症,且能显著减轻NSAIDs引起的肠道炎症和慢性失血。甲硝唑不能降低肠道通透性,但能显著减轻肠道炎症,且疗效比SASP更显著。有学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