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复合物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升高。因此新的治疗方法,即选择性白细胞分离方法(leukocytapheresis,LCAP)应运而生。目前有两种白细胞分离装置Cellsorba和Adacolumn。该方法最早应用于日本,并取得一定疗效,目前已逐渐被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接受并开始应用研究,并显示有一定临床疗效。LCAP治疗多用于治疗中、重度,且激素耐药或依赖的UC患者。Hanai等[14]报道,40例重度UC患者经10次LCAP治疗后,81%的激素耐药患者和88%的未用激素患者得到缓解,只有4例激素耐药者(包括1例巨结肠、1例在LCAP治疗过程中合并肠穿孔)进行肠切除治疗,证实LCAP可明显降低UC患者的结肠切除率。Hanai等[14-15]通过比较还发现:LCAP对于未用激素的患者起效更快,因而建议对于中、重度UC患者疗程为5次,但对于病程长、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增加LCAP次数。有报道对20例平均临床活动指数(CAI)为8.6的UC患者使用该装置,发现使用Adocolumn的LCAP可减少早期或中等活动度的UC患者的激素用量,尤其是尚未使用激素的患者大部分均可从该治疗受益而免于使用激素[16]。也有报道显示,早期应用LCAP对激素抵抗型UC患者有益(P<0.05),但对CAI>11的重度UC患者无显著意义(P=0.05)[17-18]。LCAP治疗是相当安全的,最常见(发生率>1%)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眩晕、腹痛、咽痛、乏力、发热、贫血加重、恶心、呕吐。症状均轻微并易于控制。目前尚无禁忌证的报道。
6 其他方法
6.1 抗凝药物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中von Willebrend因子(vWF)、抗心磷脂抗体、凝血酶原片段、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及血小板球蛋白等血栓前状态指标高于健康对照者,并有肝素成功治疗难治性UC的报道,提示微血拴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19]。许多学者主张对UC患者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进行治疗,特别是激素依赖型或抵抗型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UC辅助用药,低分子量肝素依诺肝素(enooaparin),皮下注射5mg,每周1次,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0]。采用雾化吸人肝素,避免了长期注射给药带来的不方便,同时肝素进人肺内被内皮细胞摄取,逐渐释放,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安全、方便、效果更好。
6.2 干扰素
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失衡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干扰素通过改变这种失衡而发挥作用。Madsen等[21]比较皮下注射IFNa2α(3MIU9MIU)与泼尼松灌肠治疗左侧UC的疗效,结果显示IFNa2α能显著降低PowellTuck指数、炎症性肠病调查表(IBDQ)计分和组织学疾病活动性计分等反映疾病活动性的指标。IFNp对激素难治性活动性UC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6.3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理特点是湿蕴大肠,阻滞气机,伤及血络,不只是结肠局部的病变,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目前多采用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内服加灌肠法等,在给药途径上采用内外结合加之标本兼治的辨证思维,随证加减的灵活用药特点,在临床中收到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和低毒副作用的良好效果。
6.4 其他
胰酶抑制药(APC2059)、局部麻醉药(罗派卡因、利多卡因)、高压氧治疗、短链脂肪酸(SCFA)、血栓素合成酶抑制药(ridogrel)、鱼油、蒙脱石、硫糖铝及其微粒化混悬剂、色甘酸钠及酮替芬、益生菌制剂、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硝苯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羟氯喹等均通过不同的机制对UC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前瞻性研究。
7 结束语
虽然最近新的生物制剂和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但所有生物制品的共同特征是仅对部分患者有效,重度UC的内科治疗成功率并无明显突破,如何提高激素抵抗患者治疗成功率仍是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加强对现有治疗方案的认识,使我们的选择更具针对性,以降低结肠切除的概率。然而,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对UC发病机制更深入的理解,找到特异性更强的针对问题靶点的药物,并尽量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 胃肠病学,2007,12(8):488495.
[2]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