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方法: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50例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生后6~24小时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照组无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结果:两组在住院后24小时肺透明膜病发生及转归情况,使用呼吸机天数、住院天数、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病率、肺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S应用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可以积极预防肺透明膜病的发生,并改善肺透明膜病的转归,减少并发症,降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透明膜病 极低出生体重儿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新生儿科NICU收治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50例,平均胎龄为29~34周,体重900~1500g,均为出生后24小时内入院。
诊断标准:①早产儿为出生时28~34周极低出生体重1500g以下诊断为VLBWI;②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口吐白沫,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呻吟样呼吸;③X线胸片检查,临床症状表现及胸部X线儿被确诊为HMD,HMD的诊断标准按《实用新生儿学》、X线诊断标准[1]。
PS使用情况:出生后6~24小时内使用PS治疗1次,药物为固尔苏120mg,复温到37℃并混匀,经气管插管后用无菌注射器缓慢滴入,然后呼吸囊加压给氧5分钟,以利于均匀分布,拨出气管插管后取平卧体位并继续采用CPAP通气,短时间内不变换体位或进行吸痰操作,使用前后均密切监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饱和度(SaO2),吸入氧浓度(FiO2)通气量(FLOW)等指标。
结 果
PS组和对照组在胎龄、体重、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见表1。表1 入院时两组基本情况(略)注:P>0.05
两组肺透明膜病患病情况比较:入院时已确诊肺透明膜病实验组3例,对照组3例。住院应用PS治疗后两组肺透明膜病发病情况,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表2 两组肺透明膜病患病情况比较[略]注:X2=9.1667,P<0.0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肺炎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主要并发症是肺炎和颅内出血,同时出现呼吸暂停、硬肿症、败血症,见表3。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略]注:X2=5.7110,P<0.05
两组使用呼吸机和住院天数比较:应用PS治疗极低体重儿,使用呼吸机的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差异具极显著性。住院天数减少,P<0.05,差异具显著性。表4 两组使用呼吸机天数和住院天数比较(略)注:*P<0.001,#P<0.05 两组转归情况比较:PS组死亡2例为肺出血,对照组死亡8例,其中6例肺出血,2例重病肺炎并呼吸衰竭。实验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显著性,见表5。表5 两组转归情况比较[略]注:X2=3.8796,P<0.05
讨 论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由于出生时Ⅱ型肺泡细胞发育不全,产生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不足而容易导致严重的呼吸肌功能障碍,临床上称为肺透明膜病(HMD)。
肺透明膜病多发生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围产期危险因素包括多胎,出生时窒息等[2]。PS的使用能直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避免呼气末肺泡的萎陷,维持整个通气循环有充分的气体交换。本次临床观察显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对预防肺透明膜病的发生和治疗肺透明膜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有效降低肺透明膜病的死亡率,缩短辅助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同时降低脑、肾、心等重要器官缺氧并发症的发生[3],与杨杰报道相同。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可度过难关,从而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
本文两组在入院后24小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