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发展以血管增生为条件。研究显示血管增生可发生于伴有浆细胞增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进展性B细胞恶性淋巴瘤和活动性MM。12例初诊的MM患者的骨髓微血管密度(microvessal density, MVD)检查显示,MVD与骨髓中浆细胞的量与细胞遗传学异常有关,并且是预后不良因素。反应停对血管增生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不详,可能是抑制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过程。在人体内则有可能是通过特定的代谢产物起到抗血管增生作用。从而为反应停治疗病理性血管增生提供了依据。Remond[5]等通过ELISA法检测到骨髓瘤患者骨髓中bFGF、 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浓度升高有关,且与临床分期有关。另有人发现VEGF和bFGF可表达于骨髓瘤细胞并且与病情密切相关,而在化疗和干细胞输注后缓解的病例中,MVD并未减小。反应停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机制是它的直接作用,即其对骨髓瘤细胞系和对马法兰、阿霉素及地塞米松耐药的骨髓瘤细胞有促凋亡作用,或使其G期生长停滞。Alexanian[6]在研究中发现部分患者对反应停有快速反应,推测可能与其对骨髓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或促凋亡作用有关。反应停可选择性地抑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泌TNFa,具体机制不详。在循环中TNFa升高的疾病(如结节性红斑、结核病和HIV相关的消耗综合征等)中,反应停效果明显。Peuckmann等[7]认为反应停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基于其对TNFa的抑制及对IL6的调节作用,但因为细胞因子网络的复杂性,故难以辨明何者居于主导地位。反应停或其它免疫调节药物可增强被IL6抑制的地塞米松的抗肿瘤作用。血管增生可能与骨髓瘤细胞和基质细胞表达具有血管增生活性的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有关。
我们对12例MM患者采用了反应停联合常规化疗治疗,并在治疗12周后根据M蛋白下降程度和骨髓中浆细胞减少程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表明:3例初治患者同时联合使用MP、 VAD或M2方案,12周时评价疗效,治疗均有效;本组病例中有9例难治或复发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60%。而传统的联合化疗不易使难治及复发患者病情获得改善。本研究结果提示反应停与常规化疗联合应用可能具有逆转耐药的作用。国外报道反应停的主要限制性毒性是周围神经炎。本组中因患者多次使用VCR而无法判断周围神经炎是由反应停还是VCR引起,但12例患者中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能耐受的神经炎。其他副作用主要是嗜睡、便秘、头晕等,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反应停治疗MM的剂量和用法尚未统一。国外推荐剂量为200~800mg/d,我们使用的剂量为400~600mg/d,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服药的方法上,部分学者主张晚间单次给药,认为可避免反应停的最大副作用——嗜睡;但也有学者认为每日剂量分2次给药较1次给药更符合药代动力学(反应停的血浆半衰期6h) [8,9]。此外,治疗持续多久为宜也无明确结论,这均需临床资料的积累加以明确。
反应停既针对瘤细胞又针对微环境,为骨髓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仍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深入,如它的量效关系、最低有效剂量、最佳给药方式和最佳方案等;有关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使治疗更有针对性,且有可能推广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患和某些实体瘤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Singhal S, Mehta J, Desikan IT, et al. Antitumor activity of thalidomide in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J\].N Engl J Med, 1999, 341(21):15651571
2 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73376
3 姚尔固,徐世容,董作仁,等主编.新编白血病化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27236
4 Barlogie B, Zangari M, Spencer T, et al. Thalidomide in the management of multiple myeloma\[J\].Semin Hematol, 2001,38(3):250259
5 Rajkumar SV, Witzig TE. A review of angiogenesis and antiangiogenic therapy with thalidomide in multiple myeloma\[J\].Cancer Treat Rev,2000,26(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