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尿激酶治疗小房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

cm,临床症状消失。②部分消失:小房减少至6~8个,影响引流效果,引流后复查显示胸腔积液深度>2cm,临床症状部分改善。③无效:B超或CT显示未见小房消失,引流失败,或引流后胸水量未见减少,临床症状无变化。

  2 结果

  2.1 小房消失情况 尿激酶组总有效率为94.12%,糜蛋白酶组总有效率为76.67%,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06 P<0.05),详见表1。2005年12月赵建清等:尿激酶治疗小房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第6期2005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6期表1 胸腔内注射药物后小房消失情况

  小房变化尿激酶组n=34(第一次)n=20(第二次)糜蛋白酶组n=30(第一次)n=27(第二次)n%n%n%n%完全消失注:χ2=6.06,P<0.05

  2.2 毒副作用 治疗组使用尿激酶后出现全身药疹1例,3天后逐渐消失;发热6例,其中2例在原体温基础上升高约1℃,另4例原正常体温者在38.3℃~39℃之间,2天后恢复正常。对照组出现皮疹2例,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临床上引起胸腔积液的原因很多,如结核、肿瘤、感染和风湿等,除肿瘤原因外,大部分病人通过病因治疗和积极抽液都能治愈。但部分病人由于就诊晚,胸水处理不及时,胸水被大量的纤维蛋白分割成多个小房,导致抽液困难,治疗时间延长,造成部分病人胸膜肥厚,肋间隙变窄,胸廓塌陷。国外胸膜腔内注射纤溶酶原激活物作为治疗胸腔积液的手段始于50年前,1989年Moulton首次运用尿激酶治疗胸腔积液[1]。尿激酶治疗小房性胸腔积液的机理是它可降解胸膜腔内的纤维蛋白,通过降解纤维蛋白达到降低胸膜腔积液的粘稠性,清除胸膜的粘连和间隔形成,增加胸膜腔引流量,使肺得以复张,保护肺功能[2]。本次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治疗组的小房溶解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4.12%,对照组为76.67%,与文献[3]报道基本一致。两次注药和抽液间隔时间为48~72h,注药后留置24h,由于条件有限,作者未观察注药后最佳的抽液时间,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两组治疗后未见局部出血,更无全身出血征象,虽个别有皮疹出现,经过对症处理很快消退,因此尿激酶和糜蛋白酶治疗有小房形成的胸腔积液均安全、有效,尿激酶疗效更佳。但从临床观察,对脓胸特别是B超提示光点密集的患者疗效欠佳,必要时可配合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参考文献】

  1 闵锐,杨玉,李淑云. 胸膜腔内注入链激酶或尿激酶治疗胸膜腔积液[J]. 国外医学呼吸分册,1999,19(1):3940

  2 郝金柱,曲海燕,张春盛,等.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辅助治疗结核性纤维化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J]. 中国防痨杂志,2000,22(2):8385

  3 张新高,刘冬媛,李素英,等. 胸膜腔内尿激酶治疗有小房形成的胸腔积液[J]. 中国防痨杂志,2001,23(6):376378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蛋白激酶C在非心脏器官预处理中的作用
    实验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葡
    降纤酶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心肺复苏后大剂量
    酪氨酸激酶受体Eph亚族的研究进展
    淋巴细胞特异蛋白质酪氨酸激酶 P38信号
    银杏叶制剂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
    伴有肌酸激酶严重升高的糖尿病酮症酸中
    纤维支气管镜代胸腔镜联合尿激酶治疗肺
    胸腔微创引流配合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
    尿激酶灌注冲洗治疗重症原发性脑室出血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