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复合静脉麻醉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接受支气管镜检查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局部麻醉,观察组在局部麻醉基础上加用芬太尼、咪达唑仑和异丙酚,监测两组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脉氧饱和度。对实验组按Ramsay法进行镇静分级评估,记录实验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麻醉时间,调查两组患者对检查过程的遗忘和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检查过程中平均动脉压、脉氧饱和度有所下降,但都较安全。麻醉诱导时间为1.2~10.7 min,平均4.5 min;麻醉时间为3.2~34.2 min,平均8.1 min。观察组有18例发生遗忘,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支气管镜检查联合应用芬太尼、咪达唑仑和异丙酚麻醉有效、安全。
【关键词】 支气管镜检查;静脉麻醉;芬太尼;咪达唑仑;异丙酚
支气管镜广泛用于临床,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支气管镜检查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临床上常规使用局部麻醉或加用少量镇静剂以增加受检者的耐受性,但效果不满意,从而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延误治疗。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5月随机采用常规局部麻醉和加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续贯应用的静脉复合麻醉,对40例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支气管镜检查,年龄<65岁,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术前均作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以术前1~2天所测的血压、心率作为基础值。禁忌证参见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可弯曲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指南(草案)”[1]。将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静脉麻醉+表面麻醉组(观察组)和表面麻醉组(对照组),观察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5~65岁,平均53.1岁;对照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43~63岁,平均51.8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采用日本OLYMPUS 1T-260电子支气管镜、多功能监护仪、无创呼吸机、负压吸引器等,同时备有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药物。术前禁食6小时,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 mg。对照组术前利舒卡喷雾剂局部麻醉,通过声门进气管后及在检查过程中再按需要边进边喷2%利多卡因。观察组术前先用利舒卡喷雾剂局部麻醉,然后开放上肢静脉,按顺序静注咪唑安定0.03 mg/kg;芬太尼0.5~1 μg/kg;异丙酚1~1.5 mg/kg,至睫毛反射消失后立即经口插入支气管镜。根据需要追加异丙酚的剂量,两组均给予鼻罩吸氧。观察组静脉麻醉由一名麻醉医师担任。患者术后2小时禁水、禁食。
1.3 监测指标及评定标准 分别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电子支气管镜入声门、检查中、检查后、患者完全清醒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脉氧饱和度(SpO2)。各时期测量值如有变化MAP、HR取最高值,RR、SpO2取最低值。参照Ramsay法对观察组进行镇静分级评估,分级标准如下:清醒为0级;困倦,但反应好为1级;入睡,易唤醒为2级;入睡,唤醒困难,睫毛反射存在为3级;入睡,睫毛反射消失为4级。记录观察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麻醉时间,麻醉诱导时间为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到Ramsay2级以上含2级所需时间;麻醉时间为出现Ramsay2级以上到完全清醒所需时间。检查结束后患者完全清醒时询问两组患者对检查过程的遗忘和满意度。遗忘分为完全遗忘(不记得已作内镜检查)、部分遗忘(包括遗忘插镜过程、镜检过程及拔镜过程)、清醒。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满意度用秩和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MAP、HR、RR及SpO2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电子支气管镜入声门、检查中、检查后、患者完全清醒的MAP、HR、RR及SpO2变化见表1。
2.2 镇静分级 观察组镇静分级评估1级1例;2级3例;3级12例;4级4例。麻醉诱导时间为麻醉诱导时间为1.2~10.7 min,平均4.5 min;麻醉时间为3.2~34.2 min,平均为8.1 min。
2.3 遗忘情况 观察组完全遗忘14例;部分遗忘4例,清醒2例,遗忘率为90%;对照组:20例全部清醒。
2.4 满意度 观察组:很满意15例,满意5例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