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是否恢复到发作前水平[1],常常造成临床医师及患者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不充分。因此了解哮喘长期缓解期的肺功能特点及气道炎症状态对预防急性发作非常重要。本研究对20例临床症状长期缓解的成年哮喘患者及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测定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10月在我院体检的哮喘临床症状长期缓解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41岁,平均(33±6.8)岁;喘息病程3~12年,平均(7.0±1.8)年,症状、体征消失2~21年(包括日间和夜间),平均(15±3.7)年;吸烟5例,未吸烟15例。所有患者均为儿童时期发病,有反复哮喘发作史及典型临床表现,或发作时有阻塞性通气障碍的肺功能异常,符合支气管哮喘的定义[2],均不需要使用β2激动剂,至少1年以上未使用或已停用糖皮质激素及长效支气管扩张剂,1月内无呼吸道感染及哮喘发作。
对照组为健康非吸烟成年健康体检者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21~40岁,平均(34±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1.2 肺功能测定
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应用Chest HI810肺功能测定仪(日本Chest公司)进行肺功能常规测定。(FEV1/FVC)%<70%,FEV1<80%预计值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根据流速-容积曲线选取最高值。肺功能数据由另一名医师分析。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大用力呼气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75%、50%及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FEF75、FEF50、FEF25)。为排除身高因素对呼气流速的影响,计算FEF75/身高、PEF/身高比(V75/Ht,PEF/Ht)。
1.3 炎症因子测定
抽取哮喘组及对照组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肝素抗凝,2 500 r/min离心5 min,取上层液加入EP管中,ELISA法测定血IFN γ、IL4水平。
1.4 统计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双变量间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在20例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患者中,89.3%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无明显影响,10.7%的患者诉有活动时气短,5例病人仍在主动或被动吸烟;肺功能(FEV1/FVC)%<70%者13例(65%),FEV1低于预计值80%者14例(70%)。对照组中(FEV1/FVC)%<70%者2例(4.25%),FEV1低于预计值80%者3例(6.38%)。哮喘患者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MMEF显著低于正常体检者(P<0.01),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IFNγ/IL4显著降低(P<0.05)。两组血浆IFNγ、IL4水平比较见表2。
肺功能指标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患者IFNγ/IL4 与FEV1、PEF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665,-0.587,P均<0.01)。表1 哮喘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2 哮喘组与对照组IFNγ、IL4水平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由多种炎症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国外哮喘专著和指南性文件中未提到“缓解期”这一概念,但我国指南将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缓解期定义为: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2]。由于儿童甚至是青少年哮喘患者中较少有肺功能检查动态资料,因此部分患者成年后无法判定肺功能“是否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或最佳肺功能状态。
本文对20例哮喘长期缓解患者与健康者对照的结果中发现,两组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缓解的哮喘患者中仅30%~35%肺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65%~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肺功能异常,无论是FEV1、PEF、FEF25,还是FEF50、FEF75、MMEF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说明这部分哮喘患者存在气流受限和小气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