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用药剂量关系不大,原有气道反应性高的患者更易发生,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有时颇为剧烈,可致大、小便失禁,以夜间为甚,少数可听到哮鸣音。通常于服药几日后发生,也有长至数月者,在治疗心、肺疾患时易与原发病症状相混淆,故凡遇服用卡托普利的患者出现咳嗽或原有咳嗽症状加重者,均要想到该药副作用的可能。一般停药2周内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消失。必要时可吸入色甘酸钠或皮质激素治疗。
2.2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 CVA是哮喘的一特殊类型,以久咳不愈为突出表现,喘息不明显,往往缺乏客观检查指标。据一组CVA误诊分析报告[1],21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咳嗽,其中干咳无痰7例,咳少量白黏痰4例,咳嗽以夜间和凌晨为主。其诊断要点:①多因运动、冷空气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或加重,可伴有胸闷。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阴性者不宜轻易定论,应进一步作最大呼气流量变异率检查,超过0.20有诊断意义。③单纯CVA体检常无阳性体征,胸片正常。④抗生素、止咳药物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如例2。据张永祥等[1]报道一组25例主要表现为长期干咳、少痰的患者,有9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被诊断为CVA。另有9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诱导痰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增多(≥3%),被诊断为EB。 EB是无气流阻塞的慢性咳嗽,病人无器质性心肺疾病,肺通气功能及胸部X线检查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和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增多有别于CVA,部分病人有过敏史,经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后症状很快改善,部分患者痰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有人认为EB可能是哮喘的早期、前兆、最轻表现形式甚至是CVA的变异。
2.3 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 EBTB是肺部结核病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随着肺结核发病率的回升及诊断水平的提高,EBTB的发病率有所增加,由于其表现不典型,误诊率一直较高,并发症严重,已受到呼吸界的广泛关注。据一组102例EBTB误诊分析[2],伴有结核中毒症状者只有26例(25%),完全无症状者6例(6%)。症状多以长期顽固性刺激性干咳为其主要表现,可占总发病人数的60%~70%,其次为咯血、胸痛、胸闷气促。据陈亚利等报告[3],78例EBTB患者刺激性剧咳49例,有7例胸部X线检查未见明显病灶,因此:①对X线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的剧咳、干咳伴有或不伴有咯血、胸痛、气促的病人,尤其是经一般治疗效果不佳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②支气管内镜检查是确诊EBTB最主要的手段,对胸部中心气管附近有固定喘鸣音或鼾音者,伴或不伴有潮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者,应考虑行支气管内镜检查,并尽可能做支气管黏膜活检和(或)刷检找抗酸杆菌。③痰找结核杆菌及PPD试验因其阳性率较低,且不宜定位、定性,较适合于基层医院初检。对有活动性肺结核病的患者,要警惕合并本病的可能。
2.4 原发性支气管癌(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癌又称肺癌,好发于40岁以上,特别是长期吸烟者的男性。咳嗽为最常见的症状。癌肿早期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干咳,癌肿增大引起支气管狭窄时咳嗽加重,多为持续性,特征性阻塞性咳嗽呈高音调金属声,并反复发生或间断出现血丝痰,常伴有胸闷、气急及局限性痰鸣。支气管内镜检查对中心性肺癌帮助较大,并可采取活检标本作病理检查,确诊率达80%~90%。胸部影像学(X线、CT等)跟踪检查对癌肿部位、性质、有无并发症及鉴别诊断,都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5 胃-食管反流(GER)综合征 朱礼星等[5]对41例X线胸片、组胺激发试验、鼻部检查正常的慢性咳嗽患者进行24 h食管pH检测,并利用症状相关性概率(SAP)来分析咳嗽与分流的相关性,对SAP≥75%者进行为期12周的抗反流治疗(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疗程结束后有12例患者咳嗽完全消失,各项反流指标显著好转。另有14例患者疗效较差或无效。
近几年来GER引起长期慢性干咳的报道日渐增多,但GER并不一定都有咳嗽,也可和咳嗽并存,也可表现为哮喘。对于咳嗽时间3个月以上,胸部X线、肺功能正常(有哮喘者肺功能可减低),组胺激发试验阴性,常规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或疗效较差的患者,通过症状询问,X线钡餐检查,可考虑GER性咳嗽的可能。若能进行24 h食管pH检测,计算咳嗽与反流的SAP≥95%时,可作出GER性咳嗽的初步诊断,抗反流治疗有效则可以确诊(如例5)。对不能进行食管pH检测的基层医院,如临床上符合上述入选条件,可考虑试验性抗反流治疗,以资定论。
参 考 文 献
1. 郏容增,李怀臣.咳嗽变异性哮喘21例误诊分析[J].新医学,2000,31(6):364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