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液放入离心管中,加入4倍体积的0.1%DTT孵育,螺旋振荡15 min,3 500 r / min (r=15 cm),离心20 min。沉淀细胞用Hank’s液悬浮,在血细胞仪上计数细胞总数,用台盼蓝(Trypan)排除法测定细胞是否存活及存活率,细胞存活率>50%为合格标本。调节细胞悬浮密度至1×106,将75 μl悬浮液置于细胞离心机,450 r/min (r=15 cm),离心6 min,细胞沉渣涂片,风干,吉姆萨染色,每张涂片计数400个非鳞状上皮细胞计算分类,鳞状上皮细胞< 20%者为合格标本,提示痰来源于下呼吸道,并对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COPD患者的舒张试验及所有受试者的肺功能使用肺功能仪(Sensor Medics Ltd, USA)进行测定。痰诱导过程中监测FEV1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Micro Medical公司,英国),SpO2用便携式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仪(Osaka公司,日本)。
1.3 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秩和检验,粒细胞数与肺功能的关系用Spearman相关分析;所有数据的计算、统计分析用SPSS 13.0软件处理,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和肺功能分级
入选的的110例COPD患者均符合COPD中-重度标准。其中AECOPD患者62例,稳定期患者48例,健康对照组30例。
62例AECOPD患者入院当天和治疗1周后(缓解期)分别进行痰诱导,其中有14例患者不能耐受痰诱导过程或痰标本不合格而退出研究,最终顺利完成痰诱导且痰标本合格患者有48例;48例稳定期组(C组)退出研究5例,顺利完成痰诱导且痰标本合格患者43例;30例对照组(C组)纳入研究有28例,2例因痰标本不合格而退出。各组性别、年龄、FEV1、FEV1占预计值%和FEV1/FVC等数值详见表1。
四组间性别、年龄无差异(P >0.05);AECOPD治疗前后肺功能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肺功能明显改善。四组间FEV1和FEV1占预计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稳定期肺功能好于缓解期,缓解期好于加重期(表1)。
2.2 各组诱导痰液的细胞分类情况
对照组诱导痰细胞分类中,巨噬细胞占(37.1 ± 9.8)%,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上皮细胞比例;各期COPD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细胞比例,随着病情的好转,肺功能改善,由加重期、缓解期、稳定期痰液中性粒细胞计数依次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 < 0.05。而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变化不大(表2)。
2.3 诱导痰细胞成分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各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FEV1、FEV1%pre、FVC、FEV1/FVC的相关性见表3。从表3可见AECOPD(A1、A2组)中性粒细胞与FEV1、FEV1%pre、FVC、FEV1/FVC皆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860、-0.682、-0.662、-0.300,P < 0.001);COPD稳定期组(B组)中性粒细胞与FEV1、FEV1%pre、FVC、FEV1/FVC也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如AECOPD组;各组散点具线形趋势。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比例与肺功能各指标无相关性,P >0.05。
3 讨 论
COPD是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的气道炎症。通过诱导排痰法检测有关炎症细胞和介质指标,阐明局部气道炎症与气流受限的关系,已证实是一种非侵入性、简便可行的新方法[2]。诱导痰标本是否来自下气道、痰标本是否合格主要通过诱导痰的细胞学检查来判断,目前常用的标准是[5]:每低倍镜视野下痰标本的白细胞数 >25个、鳞状上皮细胞< 10个,吉姆萨染色后每张涂片计数400个细胞其中鳞状上皮细胞< 20%且细胞存活率 >50%为合格标本。本研究亦采取此标准为判断痰标本是否合格的标准。结果显示9例痰标本细胞存活率< 50%而退出研究。
诱导痰的来源与自发排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支气管活检的部位不同,主要来源于外周气道至中央气道的分泌物,反映了气道分泌物自然状态下的浓度,具有更集中的细胞和生化物质成分,尤适合气道炎症疾病如COPD、哮喘的研究。健康人及不同呼吸道疾病其诱导痰细胞分类的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