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治疗失败出现大出血,极易导致窒息危及生命。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和强效静脉麻醉药,具有麻醉效能强、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恢复平稳、苏醒迅速、可控性强等特点,适合消化道内镜检查时的清醒镇静。芬太尼是一种强镇痛药,与异丙酚合用,可明显增强麻醉效能,使术中麻醉效果更为满意[2]。为此,笔者将两者联合用于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114例次,并对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于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选择肝硬化患者73例,其中男48例,女25例,美国麻醉学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无长期服用镇静药史,无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及精神病史。共进行内镜下治疗114例次,73例患者分为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组(Ⅰ组)、镇静剂组(Ⅱ组)和普通胃镜组(Ⅲ组)。Ⅰ组36例,共治疗55例次,男24例,女12例,年龄(45±8)岁;ChildPugh分级A级9例,B级23例,C级4例。Ⅱ组21例,共治疗37例次,男16例,女5例,年龄(46±7)岁;ChildPugh分级A级8例,B级11例,C级2例。Ⅲ组16例,共治疗22例次,男11例,女5例,年龄(47±6)岁;ChildPugh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2例。3组的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和内镜下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
1.2 治疗方法
检查前安置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安静坐位休息10~30min,检查时取左侧卧位。Ⅰ、Ⅱ组受检者建立静脉通道,鼻导管持续给氧2 L/min。Ⅰ组给予芬太尼1μg/kg,30~60 s静脉注入(年龄>60岁的患者减量1/3),再用异丙酚缓慢静脉注入至睫毛、角膜反射消失即停注药(专业麻醉师给药)。Ⅱ组以2%利多卡因咽喉局部喷洒麻醉,操作前10 min给予杜冷丁50 mg静注,安定5 mg静注。Ⅲ组以2%利多卡因咽喉局部喷洒麻醉。术中当心率<50次/ min注入阿托品0.5mg,血压<70/40mmHg时注入麻黄素3mg,并根据情况调整;血氧饱和度<90%抬高下颌,加大氧流量至5 L/min。
采用OLYMPUS GIFXQ240型胃镜,结扎器为日本富士管子下结扎器。
1.3 观测指标
记录术前、术中(镜下治疗操作时)、术后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患者术中不良反应,术中出血情况,术前及术后7d检查肝功能及凝血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SSPS Inc)。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用Ra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值的变化
Ⅰ组应用静脉麻醉药物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术中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但为一过性,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Ⅱ、Ⅲ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术中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术中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3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情况(略)
2.2 3组患者术前、术后7d肝功情况
3组术前与术后7d血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2。表2 3组术前及术后肝功能的情况(略)
2.3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Ⅰ组患者发生术中咳嗽5例次(9.1%),恶心2例次(3.6%),躁动2例次(3.6%)。Ⅱ组发生术中咳嗽4例次(10.8%),恶心3例次(8.1%),躁动2例次(5.4%)。Ⅲ组发生术中咳嗽10例次(45.5%),恶心8例次(36.4%),躁动9例次(40.9%)。以Ⅲ组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高。Ⅰ组及Ⅱ组无1例出血,而Ⅲ组有1例因剧烈恶心、呕吐造成食管出血,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治疗后出血控制。术后发生咽痛者:Ⅰ组5例次,Ⅱ组6例次,Ⅲ组8例次。在对内镜操作耐受方面,Ⅰ组患者对胃镜治疗无畏惧心理,进镜、术中治疗无痛苦感觉,较Ⅲ组耐受性明显提高;而Ⅲ组易产生恐惧心理,术后有22.7%(5例)患者表示不能再次接受同样治疗。
2.4 3组患者镜下视野满意度及食管蠕动情况比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