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34例 |
|
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多限于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但单纯球囊扩张后可发生内膜撕裂、斑块移位和栓子脱落以及血管壁弹性回缩等,可引起动脉夹层甚至闭塞,脑栓塞以及再狭窄均成为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大规模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操作技术的进步,开始采用在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扩大了手术适应证,因而在国内发展很快[2]。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具有对颈部血管神经损伤小,对颈动脉血流阻断时间短,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3]。常见的颈动脉支架一般分为球囊扩张式和自膨胀式2种,由于自膨胀式支架具有更强的支撑力和更好的贴壁性能,目前多趋于使用自膨式支架。自膨式支架置入后可自动缓慢扩张,有利于防止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但对于重度狭窄的病例,支架输送系统因直径较大,有时难以通过,或容易导致粥样斑块的脱落而引起栓塞事件的发生,需要行球囊预扩张[4]。
本组血管狭窄主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部,治疗时需要支架横跨过颈总动脉分叉部,一端位于颈内动脉,另一端位于颈总动脉内,支架两端的直径相差较大,需要良好的贴壁性,本研究全部选用激光镂刻型的支架释放系统,该支架具有快速交换功能,手术过程精简,可缩短脑缺血时间,这对于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减少缺血性并发症极其重要。
本组34例动脉狭窄患者均成功植入颈动脉支架,病人原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10例狭窄程度超过90%病人,先选取小于血管内径的Amii球囊行预扩张,其余患者均直接植入保护伞后进行了支架植入,支架植入到位情况满意。有4位病人因颈动脉狭窄位置高而将脑保护装置放置在头内动脉岩骨段水平,其余病人均将脑保护装置入置入颅外段。术后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83±16)%降低至(15±8)%。
wholey等[5]报道的年再狭窄率为5.56%,远低于冠脉支架的再狭窄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颈动脉直径较粗大有关。本组34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治疗研究中,有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内再狭窄,但狭窄程度小于50%,对脑血流无明显影响患者未发生脑缺血的临床症状。支架的变形主要与支架类型的选择有关,自膨式支架如Wallstent、SMART及Precise等尚无变形的报道,本组患者随访观察亦未见明显支架变形发生。
在CAS术中,文献报道[6],心动过缓发生率达27.5%~71%,低血压发生率约22.4%;而本组研究中心率降低发生率为79%,血压降低发生率为47%,均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本研究组球囊扩张比例较高有关,本组预扩及后扩张的比例高达88%左右。但所有患者经咳嗽或注射阿托品及多巴胺后均好转,未出现晕厥发作及低灌注性脑梗死,5例持续性低血压患者也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介入手术分导引导管置入、导丝通过、预扩张、支架释放、后扩张以及再造影等操作步骤,用TCD监测颅内动脉血流时,在各步骤中均可发现微栓子信号,尤以支架释放、预扩张、后扩张时栓子信号更多[7]。本研究中均采用远端滤器式脑保护装置,所有患者均成功放入且成功回收,术中未发生脑栓塞事件,表明血管保护装置有明显减低栓塞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认为在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禁忌症较少,且仅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适应症较大,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老年与手术高危患者亦可治疗。
【参考文献】 [1]Ouhlous M, Flach HZ, De Weert TT, et al. Carotid plaque composition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MR imaging study[J].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5,26(5):1044-1049.
[2]吴中学.脑血管疾病的支架应用展望[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2):65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白介素8联合CRP测定对冠心病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清IL 6和TNF 水平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