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高龄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分析

bsp; 2.2  两组冠脉支架植入结果比较:桡动脉组因冠脉严重弥漫性病变而放弃治疗者10例,因冠状动脉严重病变,Guai_ding支撑力不佳,导引钢丝或支架难以通过冠脉狭窄病变而改股动脉途径行支架植入者6例,经桡动脉成功完成冠脉支架植入术者92例,共植入支架304枚,平均植入支架3.3枚。股动脉组因冠脉严重病变放弃治疗者13例,经股动脉成功完成冠脉支架植入术者95例,共植入支架295枚,平均植入支架3.1枚,平均植入支架数及支架植入成功率二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单个支架操作时间、特殊导管使用率、为提高支撑力而使用双钢丝的发生率、PTCA球囊使用率及造影剂用量方面,桡动脉组均较股动脉组高(P<0.01),而局部血管并发症及术后患者舒适度桡动脉组远低于股动脉组(P<0.01),见表3。表3  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冠脉支架植入结果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1

    2.3  肾功能变化:两组患者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复查肾功能,未发现造影肾病病例的发生,与术前基线血清肌酐水平相比,无一例患者术后血清肌酐水平增加>25%或绝对值升高>0.5mg/dl。

    3  讨论

    经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具有穿刺容易,导管操作相对简单、方便,能应用直径较粗的介入器械,不易发生因导管操作诱发的血管痉挛,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但股动脉解剖部位深、有重要血管神经伴行,与血管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术后卧床,穿刺侧下肢制动,强制体位导致多数患者不适,尤其高龄患者反应明显,本文术后患者不适症状发生率达82.1%。此外手术前后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及因此导致拔管时间的延长,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eij[5]首次采用桡动脉途径行PCI,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并与尺动脉间有掌深弓和掌浅弓相交通,不易发生手部缺血,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邻,罕有神经损伤和动静脉瘘发生,术后可即刻拔管。经桡动脉途径不影响手术前后强化抗凝,与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不限制病人体位避免了强制体位带来的不适,住院时间缩短,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本文患者术后不适反应较股动脉组显著降低。但桡动脉组指引导管支撑力较差,本文中EBU等特殊的指引导管和双钢丝的使用率显著高于股动脉组,这与导管走行及冠脉结构特点有关。为了增加指引导管的支撑力,减少推送支架过程中来自病变处的阻力,术中需要更多地选用EBU、Amplatz等特殊造型的指引导管、采用双钢丝等方法,以提高支撑力,和需要更多地使用PTCA球囊对病变处进行充分的预扩张,以提高支架通过率,减少支架脱载等并发症造成的手术失败。本文支架植入成功率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无差异,与甘立军等[6]报道结果相似,但桡动脉组采用了较多较复杂的操作,操作时间及放射线暴露时间相应延长,与股动脉组比较,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总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作为经股动脉的替代途径,可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高龄患者与股动脉途径相比有同样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不过选择何种路径当根据术者的操作水平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优先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

【参考文献】
  [1]Kassam S, Cantor WJ, Patel D, et al. Radial versus femoral access for rescu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adjuvant glycoprotein Ⅱ b/Ⅲa inhibitor use[J]. Can J Cardiol, 2004,20(4):1439-1142.

[2]Louvard Y, Benamer H, Garot P, et al.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银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
    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评价
    帕金森病和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肌肉硬度
    创伤患者褥疮发生的评估及其防治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全长基因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151例艾滋病患者淋巴
    利巴韦林累积剂量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胰腺功能变化的临床
    应用PCR技术对DMD患者基因缺失及携带者
    60例无精子症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