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 |
|
d,结果败血症相关 DIC 患者有关凝血指标的异常均消失,而对照组有关凝血指标相对恒定不变,说明AT对败血症引起的 DIC 有肯定疗效。Baudo等[17]对 l20 名败血症或术后并发症患者(AT 活性均70%)进行双盲、随机、多组对照研究发现,AT 替代疗法可减少败血症并休克患者的病死率。而Kyber Sept Ⅲ期临床试验中[18],研究者将败血症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 试验组给予大剂量的AT(共4 d,总量30 000 u),安慰剂组给予1%的人血白蛋白等,结果 AT 未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此次Ⅲ期临床试验未能显著的降低DIC患者的死亡率可能与试验方案设计的不够完善以及联合使用的肝素与AT 相互作用的影响有关。最近的一个回顾性研究利用Kyber Sept实验中的基本数据,但将试验对象限制在使用AT 但未联合使用肝素者,以及严格按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的DIC评分标准[19]选取对象,即消除了Kyber Sept试验设计的缺陷。试验结果显示,单用AT 可明显的降低败血症相关DIC患者第28天死亡率(试验组25.4%,对照组40.0%,P=0.024)及第90天的死亡率(试验组34.3%,对照组50.4%,P=0.015)[20]。此研究属回顾性研究,缺乏预先的周密设计
,因此只能作出单用大剂量的AT 治疗败血症相关DIC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推测。但是,由于AT 治疗DIC具有生物合理性以及此研究同以前的大量动物、临床试验的结果相符,故为进一步的对照、随机、前瞻性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单用AT 治疗DIC,必须使用高剂量,这是由于AT 对凝血过程中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实际上是通过其反应中心和靶酶活性中心形成酯键,二者同时失活的过程,导致AT 大量的消耗。其次,在缺乏肝素的条件下,AT 直接灭活丝氧酸蛋白酶的活性较弱。且血管内皮表面的葡胺聚糖对AT 辅助作用也相对较弱。AT 的抗凝、抗炎活性,使其治疗DIC具有生物合理性,并且大量的动物及临床试验已证明AT 可以降低败血症相关DIC患者的死亡率。当然,有关AT 在败血症相关DIC治疗中的确切疗效尚有待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的论证。
【参考文献】 [1] VINCENT JL,TACCONE F,Schmit X.Classification, incidence, and outcomes of sepsis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J]. Contrib Nephrol,2007,156:6474.
[2] LEVI M,DE JONGE E,VAN DER POLL T.Rationale for restoration of physiological anticoagulant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J].Crit Care Med,2001,29(7):9094.
[3] HIROSE M,TSUKADA M,HIRAYAMA F,et al.Recombinant human antithrombin expressed in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shows in vivo efficacy on rat DIC model similarly&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CD 40 CD 40L与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