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血小板膜GP b 基因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WF和GPⅠbα相互作用的阈值降低。此外,与vWF的有效结合需包含至少两条GPⅠbα多肽链的超复合体,不对称长度的GPⅠbα多肽配对将导致其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相对减弱[10]。上述两点可能是导致VNTR多态性影响GPⅠbα受体功能的原因。Ozelo等[11]对欧洲、非洲和巴西人群的研究发现缺乏39 bp重复序列的罕见的E基因型,两名具有E基因型的个体其血小板的功能无明显异常。

    国外对VNTR多态性的研究较多。1998年,Murata等在41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和86名健康人中测定了VNTR,并发现VNTR A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Kenny等[12]对1 014名白人进行研究,发现VNTR基因型与MI的发生无关。Christian Meisel等[9]对149例急性非致死性MI患者和207例正常对照的研究表明,VNTR与急性非致死性MI无相关性。Mikkelsson[13]研究发现,VNTR B是青壮年因MI等原因猝死的一个遗传危险因素。但Carlsson未见VNTR等位基因与脑梗死相关。Feinbloom等[14]则认为VNTR-BC基因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国内尚未见有VNTR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报道。

    3  Kozak序列-5T/C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Kozak 序列-5T/C多态性为GPⅠbα基因外显子的非编码区起始密码子(ATG)上游5’端-5位置的一个核苷酸T/C置换。Satu Kask等[1]分析了50例芬兰人的GPⅠbα基因,发现其基因启动子上游-5 bp处存在T→C突变即R/S多态性,基因频率分别为R(Hae Ⅲ+ )16%,S (Hae Ⅲ )84 %。

    Kozak 序列-5T/C多态性改变了GPⅠbIXV在血小板表面的表达密度,健康人Kozak多态性影响高切变力下血小板栓子的形成。有研究发现,Kozak 多态性的-5C等位基因在50岁以下的早期MI和有冠脉疾病的家系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也证实了Kozak 多态性是独立危险因素。Kenny等[12]研究发现,不稳定冠脉综合征的白人患者-5C基因型与随后发生的MI有关。相反,Frank等[15]对79名患者的研究显示C等位基因在年轻女性中患MI或中风的危险性并没增加,反而有保护作用。Douglas等[16]则认为 TT 纯合子是MI的重要原因,而 TC 杂合子的C等位基因在MI的发生中起保护作用。Ozelo等[5]则认为 Kozak 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间不存在相关性。

    狼疮抗凝物质(LA)是血栓性疾病的一代用标记。血中含LA的患者其VNTR等位基因与健康人无差别,Kozak 多态性的-5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人,-5C等位基因频率在有血栓性疾病史同时血中有持续存在的LA(LA/TE+)患者中也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在LA/TE+和LA/TE无差别[17]。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 4%~14%可发生血栓,并成为患者的死亡原因。Petra等[18]研究发现,LA患者Kozak序列-5C等位基因与血栓性疾病相关;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L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A可能是引起脑梗塞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Kozak 多态性可能只是促使血中有LA的病人转为血栓性疾病的更有力的因素[18]。

    4  HPA2与VNTR 多态性间的不均衡连锁

    VNTR 和 HPA2 多态性间存在很强的不均衡连锁[3,9]。Kaski等[3]发现人群中最常见的等位基因是VNTR C,HPA2a与RS、EF、KL多态性相关;根据长度多态性将等位基因分类毫无意义。D等位基因与S/HPA2a/E/K 连锁,类似地,B等位基因与S/HPA2b/E/K连锁;反过来,所有携带HPA2b 等位基因的个体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应用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预测妊
    普伐他汀对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表面 颗粒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培哚普利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生成
    血小板生成素转导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
    血小板膜糖蛋白GP b  a受体拮抗剂在急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对血小板膜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变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颈髓损伤后线粒体功能
    妊高征患者血小板激活功能及血液纤溶状
    祛风法对凉血补肾中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血
    体外血小板流动腔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