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接凝血酶抑制物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
PPP与正 常人PPP按不同比例稀释,上机检测DTIs。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比例正常人PPP对TT延长家兔PPP纠正结果 表1显示不同比例纠正结果虽有TT缩短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家兔血浆存在DTIs。
2.3 将临床病例分为未明原因出血组、急性白血病组、血栓病治疗组延长的TT、aPTT按上述方法进行纠正检测。结果见表2。表2 临床各组病例TT延长纠正结果*由DTIs标准曲线查得凝血酶抑制物含量。表2结果显示,受检86例TT延长者51.2%未被正常人PPP纠正,48.8%被纠正,提示血浆中有凝血抑制物存在,其中DTV治疗组未被纠正者占90.0%,未明原因出血组占45.8%,AL组占35.7%提示血浆中有DTIs存在。表3 临床各组病例TT延长未被纠正组其他实验指标异常情况*由DTIs标准曲线查得凝血酶抑制物含量。表3结果提示未被纠正组TT延长与aPTT异常有较高的一致性。
2.4 TT延长纠正和未纠正其他实验指标异常的比较结果 见表4、图2。 表4 TT延长纠正和未纠正其他实验指标异常的比较系列1 纠正组,系列2 未纠正组 图2显示所测未被正常人血浆纠正的占51.2%,有4.76%可由蕲蛇酶纠正(提示肝素类物质增多),Fbg降低占9.52%,DD增高占14.3%;被纠正的占48.8%,其中Fbg降低占65.9%,DD增高占56.8%,AT:A降低占43.2%。由此可看出,因DD增高、肝素类物质增多引起的TT延长多能由正常人血浆纠正;未纠正组由上述原因引起的TT延长能正常人血浆纠正的比例明显减少,提示对DTIs测定有较高的敏感性。
3 讨 论
3.1 直接凝血酶抑制物测定方法 该方法由Love等[2]首先建立,并认为是抗血栓治疗监测的理想实验指标。本资料也显示稀释纠正法与特异性抗凝血酶治疗药物阿加曲班有良好的量效关系。由药物稀释曲线可知稀释纠正法TT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有明显的相关性(r=0.987),可检查最低浓度为8.0×10-3μg/ml,提示该方法有很高的敏感性。TT延长未纠正组与被纠正组其他试验指标结果对比显示,当血浆中Fbg、ATA减低,DD、类肝素物质增高等引起TT延长因素存在时多数可由正常人血浆纠正,反之存在DTIs时TT延长则多数不能被纠正。aPTT对DTIs也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据Love等报道,aPTT明显受狼疮抗凝物、类肝素类物质增多的影响。本文结果也显示,aPTT延长能为正常人血浆纠正的占36.4%,比未纠正组21.4%要高(表4),同时检出健康家兔有DTIs存在可能是异种蛋白抗体所致。上述实验数据表明稀释纠正法对DTIs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3.2 直接凝血酶抑制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抗凝血酶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对于保证治疗安全和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已收到广泛关注[3,4]。阿加曲班类药物是一种直接针对凝血酶的抑制剂,其可逆地与凝血酶活性位点结合,其抗血栓作用不需要抗凝血酶的参与,对凝血酶的抑制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在抗血栓治疗中必须进行有效地监测才能保证其有效、安全性。aPTT、TT是以往常用的实验室监测试验,但因上述提到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其应用价值受到限制。临床不明原因轻度出血异常也是该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5]。
【参考文献】 [1] 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71941.
[2] LOVE EJ,CHRIS FERRELL,CHANDLER LW. Monitoring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with a plasma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习惯性流产的抗凝血酶原抗体IgG IgM检测的初步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小板膜GP b 基因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