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沙利度胺对血液肿瘤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AT、tPA、PAI1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

    1.5  统计学处理  测定结果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血液肿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后14~28 d时血浆VEGF、TF、TM、vWF、AT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而ET1活性比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余指标在治疗前后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结果见表1。表1  沙利度胺对32例血液肿瘤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1

    3  讨    论

    内皮细胞(EC)是一种涉及到血管形成、凝血、炎症和免疫反应、合成基质成分、调节血管张力及脂质代谢等的多功能细胞。在生理状态(如子宫内膜增厚及伤口的修复等)或病理状态、特别是肿瘤生长和转移及炎症等疾病时,EC均可以形成新生血管,因此通过外界干预(如药物)来控制血管形成非常有价值。血管生成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证实,且抗血管生成治疗实体瘤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年来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资料表明,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骨髓组织血管数目增加[3],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增高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组织因子(TF)是EC释放的主要促凝物质,除作为外源凝血系统的启动者外,其促进细胞增生、肿瘤形成及转移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肿瘤细胞的TF表达,在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合成上有重要作用。EC合成和释放凝血因子Ⅴ、黏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Ⅸa和Ⅹa、使凝血因子Ⅻ活化启动凝血过程。EC还分泌一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vWF一面与膜糖蛋白结合,另一面与胶原结合,参与血小板黏附反应,在血管早期反应的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vWF也是肿瘤细胞黏附与血小板及血管内皮表面的桥梁。凝血酶调节蛋白(TM)是EC分泌的一种表面蛋白,能提高凝血酶原激活蛋白C的活性。EC也分泌抗凝血酶(AT),与凝血酶形成共价复合物而灭活凝血酶。EC还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tPA与纤维蛋白形成复合物、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溶解局部血栓。EC还能分泌tPA抑制物(PAI),其与tPA结合并降低uPA活性,EC对体内纤溶系统不仅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EC尚可分泌收缩血管物质内皮素(ET1),它是目前抑制作用最强大的强效收缩血管剂[4]。许多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都可能与EC的功能障碍有关。

    沙利度胺(thalidomide)曾因严重的致畸作用而被禁用,然而近年来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证实其有明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从而具有抗肿瘤潜能,成为治疗血液肿瘤的有效药物。沙利度胺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有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症状、皮疹及面部四肢水肿、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白细胞减少等毒副作用,其症状的出现和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不成比例[5]。本文观察了32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后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服用沙利度胺14 d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因子(TF)、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抗凝血酶(AT)的活性明

显下降,而内皮素1(ET1)水平明显提高,提示其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同时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内皮细胞活化或受损,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促栓功能而诱发血栓的形成,影响患者的止凝血功能[6] 。由于沙利度胺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剂单药使用在治疗血液肿瘤患者时不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加之对不同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因而对有效剂量、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ERIKSSON T,BJORKMAN S,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胆囊癌临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消化道肿瘤2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