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血小板流动腔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
nbsp;CHO cells transfected with glycoprotein IbⅨ rolled and steadily adhered on the tube wall through binding to vWF under different kinds of flow and well defined shear rates.Conclusion This flow chamber allows realtime observation and record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telets and vWF under welldefined shear rate.This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to platelet adhesion research.
Key words: Flow chamber; Platelet; Glycoprotein IbⅨ(GP IbⅨ); von Willebrand factor
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α与受损血管内皮表面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结合是血小板血栓形成的起始步骤。这一结合使得血小板与血管内皮表面发生瞬时的结合,并以滚动的方式黏着于血管内皮表面,与此同时,启动血小板内一系列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发生Ca2+浓度增加,PI3K活化等反应[1],使得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Ⅱbβ3活化[2]。αⅡbβ3与vWF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结合,最终使得血小板牢固附着于血管表面,并相互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可见,GP Ibα与vWF的结合在血小板血栓形成中起着起始、关键的作用。这一过程的研究对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性疾病有着重要价值。
血小板和vWF的相互作用通常的研究方法有:使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流式细胞仪技术或ELISA直接检测血小板和vWF的结合等。但这些方法很难反映体内血管流动条件下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的直接相互作用的实时情况。在本研究中,我们将vWF包被于细玻璃管表面以模拟血管受损的情况,同时分别使用负压装置、蠕动泵和恒定注射泵以产生不同流态和精确剪切率的流体环境,成功地建立了体外流体条件下血小板与vWF相互作用的流体模型,为血小板相关的基础研究,以及抗血小板相关的抗血栓药物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1.1 实验材料 转染GPIbⅨ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3],vWF(本实验室自备),新鲜健康人全血。
1.1.2 仪器 倒置显微镜(IX71,OLYMPUS),COLOR UIDEO CAMERA (TKC1381,JVC),照相软件(MpegⅡ Capture Player),负压水柱的控制系统(ST2S两轴信号控制器,上海亿奥信息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蠕动泵(755030,北京中科科尔仪器有限公司),注射泵(WZB50,长沙维科特科技有限公司),玻璃细管(GC1207.5,内径0.69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G CSF体外诱导新生小鼠心肌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沙利度胺对血液肿瘤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