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白血病抗凝纤溶异常的临床意义 |
|
复发9例进行检测。 并将其分为无出血症状组25例,有出血症状组33例。
1.2 标本采集 对照组20例、治疗前58例、治疗中20例、完全缓解期20例及复发期9例, 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用129 mmol/L枸橼酸钠按9∶1抗凝,按2 500 r/min离心10 min, 分离血浆,然后置-700C中冻存,批量检测。
同时对治疗前、治疗中及完全缓解期骨髓片进行阅片观察。
1.3 实验方法 用STAStachrom AT试剂盒,用产色低物法在STAR全自动血凝仪上对被检血浆中AT活性定量检测。首先在被测血浆中加入富含凝血酶和肝素的试剂浮育,使之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肝素复合物,通过CBS 61.5中pNA释放量检测剩余的凝血酶,在405 nm处读取光密度,其光密度的高低与凝血酶呈正比与血浆中AT水平呈反比。
用STAStachrom Antiplasmin试剂盒检测。用产色低物法在STAR全自动血凝仪上对抗纤溶酶活性定量检测,在待测血浆中加入含过量纤溶酶试剂,纤溶酶和抗纤溶酶结合,剩余的纤溶酶可作用于CBS 10.85,通过pNA释放量在405 nm处检测,纤溶酶的剩于量与待测血浆中抗纤溶酶呈反比。
采用STAStachrom Plasmingogen 试剂盒检测。用产色低物法在STAR全自动血凝仪上对纤溶酶原活性定量检测。第一步,将15 000 u/瓶 链激酶试剂加到待测血浆中,使之形成纤溶酶原和链激酶复合物,该复合物具有纤溶酶活性,然后加入CBS 30.41(chromogenic substrate)约含16.5 μmol/瓶HDButCHALyspNA,2 AcOH.,根据硝基苯氨释放量在405 nm波长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正态分布的多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选用SNK法(方差齐)进行。偏态分布的多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H检验)或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秩和检验(Friedman M检验)。两两比较选用秩变换分析方法进行。
2 结 果
2.1 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比较 对照组与治疗组各期(治疗前、治疗中、缓解期、复发期)AT活性变化、PLG活性变化及AP活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94,P<0.001)(F=7.668,P<0.001)(F=2.619,P=0.038。见表1。经两两比较(SNK法),治疗组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比较
2.2 对照组、出血组和非出血组的比较
对照组、出血组和非出血组AT活性变化PLG活性变化及AP活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47,P<0.00),(F=18.455,P<0.00)(F=13.059,P<0.001)(见表2)。经两两比较(SNK法),对照组与无出血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与无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对照组、出血组和非出血组的比较
2.3 对照组、急淋组和急非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浆蛋白Z水平测定的临床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抗磷脂综合征分类标准修订的国际意见声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