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 附14例分析 |
|
1.5.1 一般治疗 有静脉置管者,拔除静脉置管,禁止患者输液(溶栓药物除外),所有患者使用弹力肢套治疗,卧床时抬高患肢30度。
1.5.2 溶栓治疗 病程<7 d者,经患肢远端静脉滴注,尿激酶50万u加入100 ml生理盐水输液泵输入,每日1次,连用7 d。或用重组链激酶(斯凯通)50万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第1天,每12 h1次,第2~5 d,每日1次。除1例合并肺栓塞患者溶栓前放置上腔静脉滤器外,其余患者未放置滤器。
1.5.3 抗凝治疗 皮下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WMH)0.4 ml,每12 h1次,共7 d,并重叠口服华法林4~5 d,初使用量为2.5 mg,然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用量,维持INR值2.0~3.0,口服华法林时间不少于3个月。
1.5.4 降纤治疗 若Fbg>4.0 g/L,使用克栓酶,10 Bu,第1天;5 Bu,第2~5 d。
1.5.5 其他治疗 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迈之灵等药,滴注复方丹参和低分子萄聚糖。
1.6 随访 随访时间:3月~3年,2例死于原发病,1例失访。
2 结 果
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治疗期间无症状加重者,无肺栓塞及死亡并发症,所有患肢肿胀、疼痛减轻。出院标准:尺骨鹰嘴上10 cm处上臂周径较健侧不超过1 cm,患肢活动功能基本恢复,INR调整在2~3。出院时彩超检查静脉回复通畅,或部分回复血流及侧肢静脉回流增强。随访中发现本组中有4患者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肢体肿胀、静脉曲张、湿疹性皮炎及皮肤色素沉着等静脉瘀滞的表现。放置上腔静脉滤器患者随访2年,至今未见滤器相关并发症。
3 讨 论
最早von Schroetter(1884年)和Paget(1885年)对UEDVT进行报道,因此UEDVT一度被称为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国外部分文献中仍沿用此命[1]。以往认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病率低,随着深静脉置管技术的普及与辅助检查手段的提高,UEDVT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占所有DVT病人的4%~10%[2]。
DVT三大病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本组14例病人中有3例为PICC置入术后,1例为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后,即有静脉壁损伤的因素,且原发病为恶性肿瘤,即有血液高凝的因素,故易引起上肢深静脉血栓。起搏器安装术后患者亦为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放置起搏器,亦有静脉壁损伤因素。本组中肱骨骨折患者为跌伤所致,行内固定术,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为撕脱伤所致,此2例UEDVT应与静脉损伤及血流淤积有关。本组中肾移植术后患者,在左前臂动静脉瘘关闭术后出现左侧UEDVT,应与关瘘术后上肢静脉骤然减慢有关。而乳腺癌术后患者,出现UEDVT,除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外,不排除淋巴清扫术中腋静脉损伤可能。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易栓症的原因[3],本组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输液后出现UEDVT与此有关。本组中有2例脑血栓患者,除血液高凝状态因素,均有偏瘫表现,故患侧出现UEDVT与患者活动少,静脉血流淤积有关。本组中有1例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与其原发病有关。在上肢深静脉血栓中,一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诱因和确切的原发病,此类患者称为自发性上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抗磷脂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