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临床应用 |
|
nbsp;X的半寿期为48~72 h,因此每1~2 d给予1次即可。一般认为,血浆F X水平达10%~40%时即能有效止血,但手术期间应提高至40%~50%。
2.6 有抗F Ⅷ 抗体的血友病A治疗 10%~20%血友病A患者体内可产生抗F Ⅷ 抗体,此与经常输注F Ⅷ 有关,主要发生在重症血友病A患者。有抗F Ⅷ 抗体时输注F Ⅷ 的效果很差,此时可给予PCC,后者中的部分凝血因子已经活化,可“绕过” F Ⅷ 激活凝血系统,适用于有较高抗体滴度的血友病A患者。有条件的患者亦可选用猪F Ⅷ 浓缩剂或rFⅦa治疗。
2.7 肝病出血 多数凝血因子(包括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均在肝脏合成,严重肝病时这些因子合成减少引起出血,其中F Ⅶ 是肝细胞蛋白合成的敏感指标。此外,维生素K吸收障碍,血小板数量减少与功能减低,纤维蛋白原功能异常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亦促进了肝病出血。临床上可给予新鲜冷冻血浆,亦可输注PCC,并辅以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
2.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有多种凝血因子消耗性缺乏,可补充PCC。但PCC并不包括所有的凝血因子,并且其中部分凝血因子(如F Ⅴ与F Ⅶ)已有活化,可能加重病理过程,因此补充新鲜血浆较其它血液制品更为合适。
3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3.1 输血传播性疾病 献血员可能携带各种病毒,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用大批量混合血浆制备PCC时造成病毒传播的危险性更大。近年来由于加强对献血员的体检,血浆制备过程中采用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灭活病毒,这些病毒的污染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3.2 血栓栓塞并发症 PCC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部分凝血因子已被激活,患者在补充需要的凝血因子时同时也输入了其它不需要的凝血因子,造成高凝状态。如剂量过大或输注不当,有引起血栓形成的可能。其发生率各家报告不一,大约可见于10% 的患者。血栓的
类型以静脉血栓多见,亦可发生动脉血栓、心肌梗死、脑卒中,亦有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报告。在有动脉硬化、严重外伤、骨盆与下肢手术、长期卧床,或反复大量运用PCC者,特别易引起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此时在制品中加入适量肝素是预防血栓形成的一个有效方法。
PCC的其它不良反应较少见。但对于血液制品都应小心应用。在室温下用生理盐水彻底溶解PCC冻干粉,禁止剧烈振摇。开始时缓慢滴注,15 min后如无反应可加快速度,在30~60 min滴注完毕。
【参考文献】 [1] 王鸿利.血浆和血浆制品的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OLDENBURG J,WATZKA M,ROST S,et al.VKORC1:molecular target of coumarins[J].J Thromb Haemost,2007,5(Suppl.1):16.
[3] RIESS HB,MEIERHELLMANN A,MOTSCH J,et al.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 (Ovtaplex)in patients requireing immediate reversal of or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