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临床应用 |
|
d)轻度出血(皮下、鼻、牙龈等)20~3015~303~4中度出血(关节、肌肉、血尿、便血)30~4030~404~7重度出血(颅内、大创伤)40~6040~507~14
对手术出血的防治要根据手术大小决定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用量。以下公式可做参考:
所需剂量(u)=[欲达到血浆F Ⅸ:C的水平(%)-实际所测F Ⅸ:C的水平(%)]×体重(/kg)×0.07×(1-血细胞比积)
在围手术期,需每日测定aPTT与F Ⅸ:C水平。术前aPTT要达到正常范围(35~45 s),F Ⅸ:C水平为40%~60%;术后维持aPTT在家0~60 s,F Ⅸ:C水平在于0%~30%,临床无出血。具体剂量可参考表2。表2 血友病B患者围手术期的替代治疗的剂量与疗程[1]
手术类型因子Ⅸ剂量(u/kg×次数)术前、手术日与术后1d术后2~3d术后4~7d术后8~15d疗程(周)大手术(颅脑、开胸、剖腹等)50~60×240~50×230~4020~303中等手术(阑尾、血肿清除、关节等)40~50×230~40×220~3015~202小手术(拔牙、包皮、关节抽血等)30~40×220~30×215~2010~151
2.2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肝脏合成有效的凝血酶原、F Ⅶ、F Ⅸ和F X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在维生素K表氧还原酶(VKORC1)的作用下,使上述凝血因子的谷氨酸经γ羧基化而具有活性[2]。在临床抗凝治疗中,由于不同人对口服抗凝剂敏感性差异很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出血倾向,或者在抗凝期间需要急诊手术,此时应给予PCC立即纠正口服抗凝剂的作用。Riess等[3]报告,93%的人可获得理想的效果。输注后10 min,INR值即有显著下降,有关的凝血因子水平上升。Tanaka等[4]在大鼠的体内试验与人的体外试验中发现,重组因子Ⅶa(rFⅦa)与PCC都能纠正口服抗凝剂的作用,PCC可使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与减少凝血酶的生成,而rFⅦa只有PT缩短的作用,说明PCC仍是纠正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的较好药物。但应注意的是,使用口服抗凝剂的患者都原有血栓性疾病,在用PCC纠正的时候需十分谨慎,密切临床观察,每日监测PT,防止在止血过程中发生新的血栓。
肠道吸收不良,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严重的肝脏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体内维生素K缺乏,使凝血酶原、F Ⅶ、F Ⅸ和F X中的谷氨酸未被γ羧基化而缺失活性,患者可能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本病的治疗应以补充维生素K为主,但体内无功能的凝血因子被消耗,新的凝血因子生成的过程需2~3 d的时间,此时应给予PCC,补充凝血酶原、F Ⅶ、F Ⅸ和F X。其中F Ⅶ的半寿期为5~6 h,首剂应给予10~20 u/kg,以后每6 h给予5 u/kg,直至出血停止。
2.3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在无凝血酶原浓缩剂的情况下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的出血可用PCC,使血浆凝血酶原水平达到40%~50%。患者在外科手术时亦需用PCC做替代治疗,术前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40 u/kg,术后减至10~12 u/kg,连用3~5 d。
2.4 遗传性F Ⅶ缺乏症 患者出血时可输注PCC。F Ⅶ的半寿期为5~6 h,因此需每6 h给予1次。一般认为血浆F Ⅶ水平达20% 时即能有效止血。有条件的患者亦可选用rFⅦa治疗。
2.5 遗传性F X缺乏症 遗传性F X缺乏症患者出血时可输注PCC。F&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