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焦虑治疗对降压药效果的影响 |
|
【摘要】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伴有焦虑的患者,抗焦虑治疗对药物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 11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分为无焦虑组72例,伴有焦虑45例中再随机分为不予抗焦虑治疗的焦虑组23例和予抗焦虑治疗的焦虑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纳欣同20mg,每日1次,抗焦虑组同时加服抗焦虑药物黛力新片及佳乐定片治疗。4周后比较3组降压效果。结果 无焦虑组及抗焦虑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有明显下降,而焦虑组下降幅度较小,与前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焦虑组与抗焦虑组差异无显著性,无焦虑组和抗焦虑组的降压有效率分别为80.5%与81.8%。而焦虑组仅为52.2%,与前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焦虑情绪明显影响着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消除焦虑可明显提高药物的降压作用。提示高血压伴有焦虑的患者给予抗焦虑治疗是必要的。 【关键词】 高血压;焦虑;抗焦虑治疗;降压药
焦虑情绪是诱发和加重高血压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对高血压伴有焦虑的患者能否消除其焦虑情绪明显影响着治疗效果。我们于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对住院及门诊的11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3组,观察降压药物加用抗焦虑治疗对高血压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入选的高血压患者117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协会颁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经焦虑自评量表(SAS)[1]测评,将标准分<50列为无焦虑高血压患者(无焦虑组)72例,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37~74岁,平均52±11.2岁。标准分≥50为高血压伴焦虑患者45例,根据其就诊的先后随机分为焦虑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8~69岁,平均49±10.9岁;抗焦虑组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6~68岁,平均47±13.6岁。3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初始血压及基础用药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3组患者均停用与血压有关的药物2周,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介绍的偶测血压法,于上午8~9点钟测得坐位右上臂血压,取连续3d测得血压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治疗前基础血压。3组患者均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纳欣同:浙江泰利森药业公司)20mg,早上1次;抗焦虑组加服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公司)1片,早、中各1次,均为4周。抗焦虑组在开始治疗的2周内服佳乐定0.2mg中,0.4mg晚,并给予简易精神疗法,开始每周2~3次,每次20~40min,当焦虑减轻后改为每周1次。3组患者治疗期间每周观测血压1~4次;每周测评SAS1次,4周后观察三组血压均值变化及降压有效率。
1.3 疗效判定: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的第1、2、3、4周末时,按上述方法测量血压并记录,焦虑组和抗焦虑组同时测评SAS。治疗4周内血压降低SBP≥20mmHg或降至正常,DBP≥10mmHg或降至正常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各项数据均以x-±s表示,各组间用多样本均数比较及两两比较t检验;治疗有效率用百分率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4周后,无焦虑组和抗焦虑组平均血压下降幅度较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焦虑组治疗前后下降幅度不明显,无焦虑组和抗焦虑组与焦虑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明高血压伴焦虑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影响降压药的治疗效果,见表1、2、3。表1 降压效果的比较注:与焦虑组比较,*P<0.05,**P<0.01表2 SAS效果的比较 注:与焦虑组比较,*P<0.05,**P<0.01表3 降压疗效判定 注:与焦虑组比较,*P<0.05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突变型早老素与Alzheimer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