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 心率变异及心律失常的观察 |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心率变异(HRV)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65例血压正常为对照组。结果 根据24小时平均脉压(pp)分为两组24hpp≥60mmHg为Ⅰ组(n=48),24hpp<60mmHg为Ⅱ组(n=48)。①Ⅰ组、Ⅱ组与对照组比较时域指标(SDNN、SDANNI、rMSSD、pNN50)降低明显,频域指标(LF、HF降低,LF/HF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②Ⅰ组患者的恶性、复杂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及对照组。③Ⅰ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明显,与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pp增高与HRV时域指标降低可反映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可早期预测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
【关键词】 高血压;24小时平均脉压;心律失常;心率变异
自主神经与血压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率变异是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对早期预测靶器官损害有重要意义。而且国内的研究也发现,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指标存在相关性[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我院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病例组)96例,所有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根据24小时平均脉压将其分为两组Ⅰ组24hpp≥60mmHg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5~88(平均64±7.42)岁;Ⅱ组24hpp<60mmHg 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40~75(平均67±6.4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无高血压病人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45~80(平均68±5.19)岁。三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采用美国太空90217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白天(6AM~10PM)每20分钟,晚上(10PM~6AM)每40分钟测压1次,记录并储存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值,连续监测24小时。自动分析下列指标: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数值计算为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
1.3 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率变异(HRV)测定:采用美国太空BURDICK无创动态心电图仪及其软件,采集并分析受检者24小时的心电信息得出HRV时域分析指标:SDNN(全部窦性R_R间期的标准差); SDANN(每5分钟R_R间期标准差);SDNNI(每5分钟R_R间期标准差平均值);rMSSD(相邻R_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正常相邻R_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频段0.04~0.15Hz,高频功率(HF)频段0.15~0.4Hz,并计算LF/HF比值。24小时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检查:采用GE公司生产IVIVD_FIVE型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探头频率3.5MHz,同时用二维及M型两种方法进行检查,测量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测量各例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BSA),按Devereax[2]校正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及LVMI。LVM(g)=1.04[(LVDd+IVST+PWT)3-LVDd3]-13.6,LVMI(g/m2)=LVM/BSA。LVH标准:LVMI≥134g/m2(男性),≥110g/m2(女性) 。在心尖部四腔切面记录二尖瓣口脉冲多普勒频谱,测定舒张早期充盈速度E峰和舒张晚期A峰,并计算E/A值。
1.5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均数±标[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62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