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诊断与病因分析

超过200种疾病可以引起FUO,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FUO患者246例,对其诊断方法和病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7月~2006年7月以发热为主诉收入我院的患者,符合FUO诊断的共246例,其中男141例,女105例,年龄17~81岁,平均42.7岁。

    1.2  确诊手段  246例FUO患者中212例获得确诊。诊断方法:(1)血清学和(或)细菌学检查;(2)体液或骨髓检查;(3)影像学检查;(4)组织活检、手术探查或尸检;(5)临床经过和(或)试验性治疗结果。

    2  结果

    在获得确诊的212例FUO患者中,感染性疾病129例占60.85%,非感染性疾病83例占39.15%。

    2.1  感染性疾病  在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91例,其中结核病54例,其中24例是依靠诊断性治疗确诊的,占全部确诊为结核病患者的44.44%。其他是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病毒感染28例,其中9例临床诊断;真菌感染6例,患者年龄高,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另外,确诊阿米巴肝脓肿3例,莱姆病1例。

    2.2  非感染性疾病  83例非感染性疾病中血管结缔组织病最常见,确诊38例。肿瘤性疾病34例,其中血液系统肿瘤23例,经淋巴结活检和(或)骨髓穿刺确诊,部分经2次以上的穿刺活检方能获得确诊。非感染性疾病中还有11例其他疾病,包括5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由淋巴结活检确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特效;6例药物热,分别由阿莫西林钠(2例)、阿司匹林、复方磺胺甲基异唑、散利通、多烯环素引发,停药后好转。

    2.3  原因未明的FUO  经多种检查仍有34例FUO患者病因未明,27例放弃治疗或转诊后失访,转归不明,7例住院期间死亡,家属不同意尸检,未取得明确临床诊断。

    3  讨论

    由于FUO患者病程较长,多数已经进行各种常规检查没有明确病因,经过各种手段治疗,尤其容易盲目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退热药物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又延误和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治,因此病因诊断必须尽早完成。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FUO的常见诊断方法和病因,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

    3.1  FUO的致病因素分析  在本组确诊的212例FUO中,感染性疾病129例占60.85%,其中细菌感染91例,细菌感染依赖细菌学检查确诊,化脓性细菌感染中常见的是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的阳性率较高,局灶性感染血培养的阳性率较低,诊断依赖影像学、脓肿穿刺和诊断性抗感染治疗。目前临床工作中广泛存在的滥用抗生素现象严重干扰了此类疾病的确诊,患者在入院前已经应用了抗生素治疗,使得细菌培养检出率下降,确诊困难,多数病例均经过多次标本送检方培养出致病菌。细菌感染包括结核病54例,其中有24例是依靠诊断性治疗确诊的,患者在应用其他药物无效后,详细询问病史,患者多有乏力、纳差、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考虑可能是结核感染,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在诊断性治疗观察期间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在其后的门诊随访中体温正常,没有反复,视为试验性治疗有效,确诊为结核病。这部分多数是肺外结核,说明肺外结核的诊断与治疗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升高,而且与肺外结核多发的流行病学趋势相吻合。传统的结核病诊断方法如PPD试验强阳性固然有诊断价值,但即使阴性也不能排除结核病。传统的抗结核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组病例中有16例在诊断结核病后应用抗结核治疗8~10周体温方恢复正常,故笔者认为抗结核试验性治疗的时间应该适当延长,治疗的同时应该密切观察病情,重复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期发现重要诊断线索,避免误诊。本研究中检出HIV感染4例,在病毒感染中占14.29%,比例较高,与临床医师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有关。目前艾滋病的诊断已经有明确的方法,但由于临床较少见,且患者对冶游史多有隐瞒,在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粟粒性肺结核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临床分析
    儿童眼肌手术呕吐原因与护理对策
    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心室颤动的原因分析
    上海市20年剖宫产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巨噬细胞
    33例手外伤早期处理失误原因分析
    锁骨骨折25 例内固定失败原因探讨
    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创口不愈合原因
    四肢粉碎性骨折钢板钢丝内固定失效原因
    股骨交锁髓钉瞄准器术中变形移位原因及
    锁骨骨折25 例内固定失败原因探讨
    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创口不愈合原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