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通道 软通道微创技术综合应用治疗脑出血52例临床疗效观察 |
|
内血肿吸引术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
2 结果
患者血肿基本清除(80%以上)的时间24h~5d,引流管、引流器放置48h~7d。
本组患者出院45例,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13例,无变化5例。死亡7例,院外3个月内死亡1例,病死率15.4%。门诊或家庭随访:42例随访时间1~10个月,按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Barthel描数(BI)记分:ADL1 12例(28.6%),ADL2 11例(26.2%),ADL3 13例(30.6%),ADL4 3例(7.1%),ADL5 3例(7.1%),失访3例。
3 讨论
近年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由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易行,手术适应征范围广,医疗资源消耗少,治疗费用低且疗效较确切,更易被广大患者及家属接受,而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临床上最多采用的两种方法: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软通道——定向置管颅内血肿吸引术。本文作者在临床操作中认真评价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并进行灵活选择,综合应用取得满意效果,有如下体会:(1)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优点:能快速清除较大量血肿,缓解颅高压,缘于①硬通道密闭性好,负压抽吸时管腔无塌陷,对血肿的抽吸力强。②钢制薄壁穿刺针管前端锐利,呈“梅花状”结构对固态、半固态血肿有一定的切割作用。③血肿粉碎器有一定加速血肿液化排出作用。因此采用硬通道技术一次性可清除血肿总量的1/3~1/2,减压效果明显,即使大量血肿甚至发生脑疝及分叶状、不规则形状血肿而采用双针法或多针法均能取得很好疗效。缺点:①灵活性较差,一旦进针后不能调整和改变方向。②部分病例残留血肿的引流效果不理想,因穿刺针不能改变形状和方向,残留血肿偏离穿刺针而引流不充分,必要时需另行穿刺治疗。③相对于软通道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大。(2)软通道——定向置管颅内血肿吸引术:优点:①“一次性使用体外引流器”的颅内引流管为优质硅胶材料制成,其前端为带多个侧孔的盲端,进管时对脑组织及神经纤维起分离作用,引流管质地柔软,对脑的损伤性更小。②使用灵活性好。③引流管有良好的变形性,不随血肿腔的缩小和变形影响引流效果。缺点:由于密闭性差,管腔易塌陷,只能清除血肿液态成分,不能抽出固态或半固态成分,一次性清除血肿量较少,不利于迅速降低颅内压。
根据病情及不同血肿类型更加合理选择手术方法: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更适用于意识障碍较差,颅高压症状明显,充分发挥其一次性清除血肿量较大,快速解决颅内占位效应,缓解颅高压的优势,有效提高手术成活率。更适用于血肿量较大,部位相对表浅的缓解颅高压的壳核及皮层下出血。软通道——定向置管颅内血肿吸引术更适用于血肿量较小,占位效应不明显,部位深在的出血,通过分次尿激酶注入,逐步清除血肿达到治疗目的。充分发挥其引流充分,创伤更小,远期疗效更佳的优点。更适用于丘脑出血,脑室内出血,血肿量<50ml,血肿距离皮层>2cm的壳核出血的治疗。沿血肿长轴方向置入引流管,靠近血肿后壁,使血肿引流更充分,血肿清除时间更短,疗效更理想。
必要时采用硬通道、软通道技术联合应用取得更好效果,对于较大量的壳核、皮层下出血破入脑室,引起脑室铸型和脑脊液循环障碍的病例,采用硬通道技术清除血肿,解决颅内占位,同时采用一侧或双侧的脑室的软通道——定向置管引流术解决脑脊液循环梗阻,两种微创技术联合应用,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可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硬通道、软通道微创技术亦可应用于小脑出血治疗,但因血肿量多偏小,部位深在,角度特殊,准确定位较困难,且血肿多距离脑干、静脉窦较近,穿刺危险性较大并难以有效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需术前行脑室穿刺引流,因而未得神经外科专业学者普遍认同[5]。采用枕下骨窗、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能快速清除血肿,解除脑干受压,同时多数情况下可有效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疗效满意,患者多预后良好,本文作用更倾向于采用此种方法。
急性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