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1 3 正丁基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
|
【摘要】 目的 观察d1_3_正丁基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d1_3_正丁基苯酞+拜阿司匹林,对照组单用拜阿司匹林;在治疗开始、第2周末和第4周末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改良巴氏指数(MBI)、简式Fugal_Meyer运动评分(FMA)。结果 2周末治疗组CSS、MBI改善优于对照组,4周末治疗组CSS、MBI、FMA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2周末、4周末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 d1_3_正丁基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d1_3_正丁基苯酞;阿司匹林;脑梗死
d1_3_正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或dinbente)是人工合成制得的消旋体,动物实验证明,d1_3_正丁基苯酞可以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和改善缺血脑区微循环;缩小灶性脑缺血后的脑梗死面积[1,2];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全脑缺血后脑的能量代谢;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等。d1_3_正丁基苯酞作用于脑缺血病理的多个环节,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3~6]。临床多与丹参、红花等联合应用,本文旨在观察d1_3_正丁基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间住院病人。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7];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有急性病灶,格拉斯昏迷量表评分大于9分。排除年龄大于80岁,有意识障碍,格拉斯昏迷量表评分小于等于9分;有吞咽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及过敏体质者。病人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治疗组平均年龄64.0岁,男性13人,女性17人,脑梗死部位左半球16人,右半球12人,脑干2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轻型20人,中型7人,重型3人(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对照组平均年龄69.4岁,男性20人,女性10人,脑梗死部位左半球15人,右半球13人,脑干2人,病情轻型18人,中型10人,重型2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部位、病情及基本药物治疗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d1_3_正丁基苯酞2片tid+拜阿司匹林0.1qn;对照组拜阿司匹林0.1qn;两组基础用药包括尼莫地平、依达拉奉及甘露醇等药物。2周为一疗程,一般予2疗程。在治疗开始、第2周末和第4周末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巴氏指数、简式Fugal_Meyer运动评分(仅选择FMA中的上下肢部分),观察病情变化、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状况,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统一表格,记录数据(所用量表详见附件)。入院时、2周末、4周末查肝、肾功能。
1.3 疗效判定: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程度为准:疗效=(前-后)/前×100%。分五级:基本痊愈疗效>90%,显著进步46~89%,进步19~45%,无变化18%,恶化<18%。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者为治疗有效;无变化、恶化及死亡者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在Windows XP下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疗效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完成疗程病例共59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临床神经缺损程度(CSS)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分(MBI)、简式Fugal_Meyer运动评分(FMA)见表1。从数据分析,在2周末、4周末,不论治疗组,或是对照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2周末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CSS与MBI改善优于对照组。4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CSS、MBI、FM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CSS、MBI、FMA改善情况好于对照[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巨大左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