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 附2例报道 |
|
果
上述2例典型的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的病例,推测由于误服灭鼠药所致。通过对这2个病例的分析讨论,可以提高我们对于灭鼠药中毒的认识,并对此类病人进行及时救治。
3 讨 论
由于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灭鼠药,例如以溴鼠灵(即雷达“鼠必死”)、溴敌隆、鼠得克、噻鼠灵和氟鼠灵为杀鼠主要成分的灭鼠药。有些灭鼠药含有几种杀鼠有效成分,抗凝血剂会和其它化学成分复配在一起。新型抗凝血灭鼠药是香豆素抗凝血剂类灭鼠药。因此,如杀鼠灵一样它们的作用机理是干扰凝血酶原的合成,破坏正常凝血机制及增加出血倾向。作用缓慢,属高效低毒,但多次进食或一次多量进食都能引起家畜中毒。一般中毒后死亡时间为4~6 d。人误食之后会有生命的危险。
由于类似“毒鼠强”的神经毒性灭鼠药物对人体有高度毒性,这类急性灭鼠药已经逐渐被禁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对鼠类适口性好, 毒力具有选择性,且有特效解毒剂的慢性灭鼠药,即抗凝血灭鼠药。按化学结构,抗凝血灭鼠剂分为香豆素类和茚满二酮类,前者如杀鼠灵、溴敌隆、大隆等;后者如敌鼠、敌鼠钠盐、氯敌鼠等[1234]。这些鼠药的作用机制都是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FⅡ、FⅦ、FⅨ和FⅩ),影响凝血酶原合成和致凝血时间延长[1,2,5];毒物并可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壁,使得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从而导致慢性、进行性、广泛出血[1,5]。这些药物的潜伏期都比较长,大多于食后第3~7d才开始出现症状,并有蓄积作用,且持续作用时间长[1,5,6]。
维生素K1为治疗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特效药物,治疗原则是误服后如果无明显出血表现,且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可予一般对症治疗,并继续观察4~5 d;如果有轻度异常,可予维生素K1 10~20 mg/d静脉滴入;对严重出血的患者:80~120 mg/d静脉滴入,出血好转后可渐减量,连续10~14 d,直到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严重出血时可以短期内使用新鲜全血或冷冻血浆,但它们的作用不持久。维生素K3、K4等合成药物对此类鼠药中毒无效。
我们认为对于急性出血,无基础疾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并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一定要警惕药物(如华法林)和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同时重点询问流行病史和药物、毒物接触史,并送检毒物,包括残余食物、胃内容物、血和尿等。维生素K1是治疗这类中毒的特效药物,要及时加用。故补充维生素K的治疗时间要足够长,不是几天而是持续几周,一般为60 d以上,疗程过短也会造成病情反复[1,6]。但是不断的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定期的门诊随访,有可能使治疗时间缩短。在最后一次服用维生素K1后的24 h、3 d及1周分别检查凝血酶原时间以最后确定是否可以停止治疗。
【参考文献】 [1] 董天义,阎丙申.抗凝血灭鼠剂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 , 1998, 4(14):6166.
[2] 龙芝美,周培盛.我国灭鼠药物中毒的救治措施和几种鼠药的检验方法[J].医学动物防制 , 1999,9 (15) :557560.
[3] 曹玉华.敌鼠钠盐诱杀剂现场灭鼠效果观察[J].医学动物防制 , 2000,9 (16):457459.
[4]. 陈志龙,刘大鹏,张爱军.抗凝血灭鼠剂灭鼠效果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 2004,2 (10) :8789.
[5] 董天义,阎丙申.三种新抗凝血剂毒饵防制家栖鼠实验室效果评价[J].医学动物防制 , 2004, 6(20):333337.
[6]. 范圣瑾,李丽敏,周晋,等.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导致出血的24例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 2007,&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肺心病中医药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