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出血及其处理的探讨 |
|
和凝血因子。一旦明确腹腔出血,则首先给予输入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底物和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 50~60 g/kg等,如获得缓解则继续保守治疗;如保守治疗后不能缓解则给予行剖腹探查行手术止血治疗。
1.3 术后监测及数据形成 计算出血患者移植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式(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记录腹腔出血患者术后每天腹腔引流液量(作为出血量),根据情况给予动态监测血常规、凝血情况(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凝血时间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记录移植术中及移植术后出血量(其中手术止血者包括手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输血量,移植术中总入量、总出量和液体平衡量,并根据出入量计算术中和术后头3天液体总平衡量。出血停止后给予行腹腔彩色超声检查明确腹腔积血及肝脏血运情况。
1.4 数据处理 本组资料数据用SPSS13.0进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差异,P<0.01表示统计学差异极显著。
2 结 果
2.1 行肝移植术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功能及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情况 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而术后由于术中消耗而补充不足等因素,凝血功能进一步恶化;Hb及PLT在术前也处于较低水平,而术后两项指标均下降;术后出血组患者PT、INR、Hb较正常组要差,且统计学差异极显著(P<0.01)。详见表1。表1 肝移植术前后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四项变化情况注:手术前后组内比较用*表示,其中*表示P<0.05,**表示P<0.01;组间比较使用☆表示,其中☆表示P<0.05,☆☆表示P<0.01。
2.2 出血患者一般情况 出血患者共10例,发病率11.5%(10/87);死亡4例,病死率40%(4/10)。基础疾病分别为慢性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癌(5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2例),慢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1例)。其中采取保守治疗5例,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出血得到控制,其中1例治愈无并发症、4例并发MODS死亡,其中加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者3例(其中1例出现肝动脉血栓);采取手术患者5例,其中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者无效后手术者2例,手术时发现出血部位分别为胆管动脉吻合口处小动脉(2例)、手术区肝胆外的小动脉(2例)、肝动脉吻合口处小滋养动脉(1例),均治愈无其他并发症出现。
2.3 正常组及出血组患者移植术前后出血量及输血量、平衡情况 出血组患者术前MELD评分较正常组要高(P<0.01);各组患者在术中均存在大量出血、大量输血(包括血红细胞悬液及血浆)、入量大、出量大,入量大于出量,呈液体正平衡状态;且出血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红细胞悬液量、总入量及总出两均较正常组要多(P<0.05);而手术后出血组患者出血量、输血量及手术中及手术后头3天的总液体正平衡均较正常组要多(P<0.01)。详见表2。 表2 肝移植术后早期出血患者出血、输血量及平衡情况 注:组间比较用*表示,其中*表示P<0.05,**表示P<0.01。
2.4 手术组和保守组Hb、BPC和凝血功能情况 手术组和保守组在移植术前Fbg较低、凝血功能低下,术后Hb、BPC较术前水平降低,且凝血功能较术前差,尤其是保守治疗组PT、INR均差于手术治疗组,且统计学差异极显著(P<0.01);经各项措施止血后,各项指标均较术后明显好转。见表3。表3 &nb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浆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因子在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变化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磷脂综合征肾病1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