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除后的疗效观察 |
|
【摘要】 目的 探讨本科收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8例,其中5例确诊为难治性ITP,均经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而采用脾切除的办法治疗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5例难治性ITP中男性1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42岁(22~63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6年。5例病例术前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手术当天和术中酌情输注单采血小板1~2 u。结果 手术前5例病人血象:Hb 133(115~145)g/L,WBC 15.6(8.5~25.3)×109/L,Plt 27(5~39)×109/L;手术后7~9 d复查病人血象:Hb 113(86~133)g/L,WBC 16.7(9.4~23.7)×109/L,Plt 430(310~575)×109/L;术后随访复查血象:Hb 119(107~126)g/L,WBC 11(7.5~14.1)×109/L,Plt 297(193~366)×109/L。结论 通过观察和对比该5例病人脾切除前后的血象变化,统计学有着显著意义。对于难治性ITP采用脾切除,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切除
观察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8例,其中5例确诊为难治性ITP,均经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采用脾切除的办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48例ITP均系我院住院病人,男性9例,女性39例,年龄15~83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难治性ITP 5例,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22~63岁,中位年龄42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6年。均为经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1.2 诊断标准 难治性ITP的诊断标准:①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② 没有可能导致血小板降低的疾病;③ 血小板计数<50×109/L;④ ITP病程≥3个月。
1.3 脾切除的适应证 ① ITP经糖皮质激 素系统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者;② 临床症状严重,经各种积极治疗措施仍无法控制者;③ 需大剂量皮质激素维持者。
1.4 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手术前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 mg/d×3 d,或加用静脉用丙种免疫球蛋白0.4 g/kg·d-1×5 d,尽可能将血小板计数升至30×109/L以上,低于50×109/L者于手术当天和术中酌情输注单采血小板1~2 u,术后地塞米松渐减量,争取1周内停用。术后血小板显著升高者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 结 果
观察和对比5例难治性ITP病人脾切除术 前、术后7 d及随访的血象变化。详见表1。表1 脾切除病人术前、术后及随访血象变化
本组难治性ITP发生率为ITP病人的5/48,其中例2、例4在经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血小板计数极低的情况下进行亚急症手术。术后第7天观察5例难治性ITP的血象变化,并与术前血象对比,经统计学处理有着显著意义。
3 讨 论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超敏C 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缓冲剂在凝血仪内的摆放位置对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