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凝血因子 基因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 |
|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Ⅻ 基因多态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缺血性脑卒中
凝血因子Ⅻ(FⅫ)又称Hageman因子,是一条80 ku的丝氨酸蛋白酶,该酶被激活后产生的FⅫa,参与凝血过程的起始、纤维蛋白溶解、补体的激活、缓激肽及血管紧张素的产生,尤其是其纤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FⅫ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浆水平及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近年来已有较多报道,但其结论尚存在争议。本文就这一方面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1 FⅫ的结构和功能
人FⅫ产生于肝脏,在血液循环中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其纯化的分子是一条80 ku的多肽链,沉降系数为45s[1]。这个单链酶原被激活后形成一个双链的丝氨酸蛋白酶,即一条重链(αFⅫa)和一条轻链。重链由2个分子质量分别为52 ku和28 ku的多肽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氨基末端序列分析显示αFⅫa的52 ku片段源于FⅫ氨基末端区域并包含表面结合位点,该重链包含2个纤维结合蛋白型区域、2个类表皮生长因子(EGF)区域、1个富含脯氨酸的结构域和6个kringle结构域,此结构域在大多数纤维溶解系统相关蛋白中存在[2]。而轻链仅含有一个催化区。重链进一步被裂解后产生βFⅫa,该分子由2个分子质量分别为2 ku和28 ku的多肽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其2 ku片段未与负电荷表面结合。αFⅫa和βFⅫa的28 ku片段相同,其源于FⅫ羟基末端,包含有催化区。该催化区与其他丝氨酸蛋白酶(包括许多凝血因子)有多个相同的序列,序列同源性在活化区是最高的,且接近于这些酶的活化位点。在体外,FⅫ易与带负电荷的表面如硅酸盐、硫酸葡聚糖、硫脂类等结合;在体内,FⅫ与胶原或血小板膜接触而被激活。此时,FⅫ对前激肽释放酶和FⅪ等蛋白质底物具有酶活性,这2种蛋白质在血浆中与高分子量激肽原结合成无活性的酶原复合物。在活化的凝血系统表面,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复合物、高分子量激肽原FⅪ复合物及FⅫ结合于损伤部位的负电荷表面。结合于表面的FⅫ通过限制性蛋白酶激活前激肽释放酶,而产生的激肽释放酶裂解FⅫ产生FⅫa。FⅫa的产生使前激肽释放酶与FⅫ进一步相互激活。FⅫa接着激活与表面结合的FXI,进而引发后继的凝血级联反应[3]。FⅫa能直接或间接激活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进而引起纤维蛋白(原)溶解,尤其是αFⅫa,其纤溶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2 FⅫ基因多态性与FⅫ活性的相关性
2.1 FⅫ基因结构及多态性 人FⅫ基因定位于5q33qter染色体上[4],约含12 000个碱基对,包括13个内含子和14个外显子[5],编码2048 bpm RNA,翻译成含615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FⅫ的内含子/外显子基因在结构上有着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相似的丝氨酸蛋白酶部分,但不同于其他凝血因子基因[6]。关于FⅫ多态性目前报道得最多的是FⅫ启动子区第46位核苷酸C→T(C46T)的多态性。Georg Endler[6]等检测了100个澳大利亚健康新生儿,其结果显示64%的个体携带野生型46C等位基因,29%的个体携带C46T等位基因,7%的个体携带46T等位基因。另外,有个别报道指出在FⅫ缺乏的患者中发现了新的突变点[710],如A7832G、T224G、G11396A、Q421K及R123P,但这些突变点在普通人群中的比例尚无报道。
2.2 FⅫ基因多态性与FⅫ血浆浓度的相关性 FⅫ血浆浓度在不同个体与种族间有较大差异,平均为30 μg/ml,波动于15~47 μg/ml之间[11]。 Ishii等[12]报道血浆FⅫ活性与FⅫa的水平呈正相关。Georg Endler等[7]报道FⅫ启动子区第46位核苷酸C→T的多态性破坏了启动子区域的一个Kozak共有序列,从而导致了FⅫ的低翻译效率和血浆水平的下降。他们还评估了80例随机选择的无关个体FⅫ血浆活性与基因型的关系,发现FⅫ的46T等位[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辛伐他汀联合福辛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