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评估 |
|
此协变量后的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与急性下肢DVT的发生有明显关联(OR=24.99,ρ=0.002),但此结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国外学者已研究表明,DVT患者血浆的Fbg水平明显升高[5,6]。本次研究的DVT组血浆Fbg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88±1.30 vs 3.64±0.90g/L,ρ<0.001),并且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Fbg与下肢DVT的发生有显著关联(OR=4.346,ρ<0.001)。因此,血浆升高的Fbg有助于增加急性下肢DVT发生的危险性[5]。当D二聚体水平低于某一参考值时,可以用作DVT的排除诊断[7]。在此研究中,DVT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加(中位数0.345 mg/L,四分位间距0.393)。若将D二聚体的阈值水平设定在对照组
的平均值+标准差(既0.3327 mg/L),则30例DVT患者漏诊,对照组11例被误诊为DVT,其诊断下肢DV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51.6%和84.3%;并且D二聚体水平在诸多非血栓性疾病中升高,包括近期大手术,外伤,妊娠,恶性肿瘤等[8],从而限制了它在住院病人上的应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DVT组和对照组D二聚体与Fbg存在正相关性(r=0.475,ρ<0.01;r=0.564,ρ<0.01),表明血浆D二聚体与Fbg水平变化是同向的,而且DVT组患者血液同时存在高凝和继发纤溶现象。D/F值升高对诊断急性肺栓塞有较高特异性[9],并且该比值在DVT病人中明显高于非DVT病人(ρ<0.0001)[6]。笔者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见表2)。若将D/F值的阈值设定在对照组的平均值+标准差(即0.0812×10-3),则38例DVT患者漏诊,9例对照组被误诊,其诊断DV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38.7%和87.1%。D二聚体与D/F值的接受机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见图1。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分别为0.791,0.759(两者ρ<0.0001),低于Wuillemin等人的结果[6]。若将D二聚体与D/F值的阈值分别设定在0.001mg/L,0.0200×10-3,则可以达到96.8%的敏感性,52.9%的特异性。如果能结合病人的临床评估,D二聚体与D/F值对可疑DVT患者的诊断将变得更加安全可行[10]。在研究的62例下肢DVT中,45例为左下肢DVT(72.6%),13例为右下肢DVT(21.0%),4例为双下肢DVT(6.4%)。将4例双下肢DVT都分别纳入到左下肢和右下肢DVT组中,然后对临床资料和血液指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差异均没有显著性(见表4,表5)。但卡方检验发现左下肢比右下肢DVT的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χ2=33.17,ρ<0.001);此结果与下肢DVT的流行病学特征相符合。
与下肢DVT有关的危险因子很复杂,除后天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先天性致栓因素,比如:凝血因子Ⅴ的Leiden突变,Ⅱ因子的G20210A,蛋白C,蛋白S等抗凝物质的先天缺乏[3]。尽管此次研究工作并未考虑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后期的工作必然会泌及此方面。综上所述,高血压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是急性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表4 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统计资料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用来分析分类变量和连续性变量。
与左下肢DVT组比较*ρ>0.1;#ρ>0.5.表5 DVT亚组之间血液指标水平的比较 注:& M(QR)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 两组间水平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其余变量之间的比较均采用参数检验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与对照组比较*ρ<0.05;**ρ<0.1;***ρ<0.5.
【参考文献】 [1] Kyrle PA, Eichinger S. Deep vein thrombosis[J].Lancet, 2005, 365:11631174.
[2] 徐 凌, 毕红霞, 蔡柏蔷,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阿加曲班临床应用的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一种总体止血能力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