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干细胞的可塑性及其在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
|
sp;GCSF)作为动员剂,动员骨髓干细胞向缺血性脑梗死模型的梗死部位迁移,发现GCSF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病理损伤也较轻,术后48 h在脑梗死灶发现CD 34+单个核细胞浸润,以及带有CD 34+椎形细胞生长。由于脑组织中无CD 34+细胞,因此推断GCSF动员了骨髓中的CD 34+细胞进入梗死部位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12]。Yao 等[13]把人MSC在体外扩增并用参芪扶正液诱导30 min后注射到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部,所有模型鼠都存活6周以上,且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触觉、感知觉减退情况改善,免疫组化显示移植后MSC表达NSE (neurone specific enolase,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F(neurofilament, 神经微丝)、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神经胶质酸性蛋白)等人类特异性的抗原。Bang 等[14]把30例大脑中动脉栓塞合并严重神经功能缺陷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静脉注射自体MSC(1×108个/人),B组作为对照接受常规治疗,结果MSC移植组病人在移植后6~12个月中Barthel指数和Rankin评分持续稳定地好转。这些研究证明骨髓干细胞不仅能够迁移到梗死脑组织而且能改善脑功能。目前对干细胞促进梗死后脑组织功能恢复的机制只有一些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可能是干细胞替代损伤细胞整合入组织重建神经环路,促进了功能恢复。另一种假说认为骨髓干细胞与宿主脑组织的相互作用促进干细胞分泌一些具有促使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存活、生长和分化作用的因子如IL6、MCSF等, 这些因子促进神经元前体细胞生长分化迁移,使脑组织可塑性上调,促进功能恢复。Kurozumi等[15]用腺病毒载体将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人MSC,并用于治疗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结果MSCBDNF治疗组大鼠无论是脑梗死的体积还是脑功能的恢复都优于单用MSC治疗的对照组,说明神经营养因子对MSC移植治疗效果有积极的影响。
3 骨髓干细胞髓移植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下肢缺血性疾病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病理过程:血管管腔进行性狭窄,远端肢体供血不足。Esato 等[16]用自体骨髓细胞移植治疗8例患有慢性动脉疾病的患者,其中2例完全治愈,另外6例不同程度缓解。此后又有人先后发表了运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糖尿病足的病例报告[17,18]。但是无论是骨髓细胞还是骨髓单个核细胞都是混合细胞群,从以上病例报告中无法知道在这些混合细胞群中究竟是何类细胞亚群在对疾病起治疗作用。TateishiYuyama等[19]给25位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患者局部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给另外22位患者局部注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前者治疗效果优于后者,故此他们认为可能是骨髓单个核细胞群中的内皮祖细胞及其分泌的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Saigawa等[20]发现CD 34+细胞移植数量与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效果呈正相关,由于CD 34+细胞主要在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上表达,故他们也认为是造血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时起作用。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利用骨髓干细胞的可塑性治疗栓塞性疾患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鉴于各个国家和实验室的条件不同以及实验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的差异,即使是进行干细胞可塑性研究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况且在干细胞可塑性研究的道路上本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干细胞的识别、分离、体外培养、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可塑性机制等。另外在临床实验中还应该注意:干细胞归巢的高效性和靶向性,分化的细胞是否具有组织细胞的功能,非靶点组织的异常血管增生,促进肿瘤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恶化等副作用等等。但是骨髓干细胞移植也有细胞来源不受限制、新生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可以实现功能上的融合等特点,为临床治疗栓塞性疾病提供了一条除介入、血管旁路移植以外的另一条新的非创伤性治疗
途径。总之,骨髓干细胞用于栓塞性疾病的治疗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有其他传统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ORLIC D,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HIF 1 VEGF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一个医学论文: 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因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