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VIS 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参数评价 |
|
; 病人组与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结果比较表4 病人组与对照组RBC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屈服应力、电泳时间结果比较Arbc:聚集指数;IR:刚性指数;τc:屈服应力;EPT:电泳时间
由表3、4可知,与对照组比较,病人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值比对照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血液屈服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血液流变仪多为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毛细血管黏度计及80年代末的锥板式黏度计,而后推出了悬丝式结构的血液流变仪[1、2]。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是我国自行生产的压力传感式流变仪,能准确描述切变率从高到低时全血的流变特性,可测试全血及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液屈服应力,红细胞电泳时间等参数。全部微机控制,操作简单,自行蒸馏水清洗,成本较低。
MVIS2035血液流变仪有很好的重复性,全血黏度标准液的批内重复性在高、中、低切时的CV均小于2 %,其批间重复性的CV为1.04 %~3.22 %之间;血浆黏度标准液的批内重复性CV为1.31%,批间重复性CV为2.49 %。
本实验测定了56例健康人标本与56例病人标本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病人组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血液屈服应力不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液黏度的测定,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辅助意义[3]。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黏度和红细胞比积降低为最明显。在
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红细胞比积和全血黏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液黏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发作的警报信号。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4]。红细胞(RBC)聚集性增高容易引起血液灌流障碍,也是形成血栓的一大原因,是许多脏器缺血性疾病的原因。近几年来在临床医学上越来越重视RBC变形性的研究。RBC变形性降低时(IR增大),会使全血黏度升高,影响微循环和RBC寿命,是某些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某些疾病的重要特征。有很多资料表明,心肌梗死、脑血栓、冠心病、高血压等都与RBC变形密切相关。RBC电泳时间是用来观察RBC表面负电荷的客观指标,也是反映RBC聚集的指标。不少资料表明,心脑血管病等患者,EPT增高,提示它们的表面负电荷减少,聚集机会增多,血液黏滞性增加,易形成血栓。
【参考文献】 [1] 全国血液流变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J].中国微循环杂志,2000,10(2)68.
[2] 贺信洋.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基础临床[M].香港科技联台出版社,2000:127129.
[3] 徐建红.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7,2(14):441442.
[4] 刘安祥.冠心病77例血液流变学分析[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6,11(6):827829.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个医学论文: 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抑制小型猪冠脉再狭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栓形成倾向与妊娠合并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