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血病患者炎症因子 VEGF表达与易栓状态关系的研究 |
|
6、IL8、IL10、VEGF水平与初治相比虽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完全缓解组(CR)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见表1,2。表1 急性白血病组IL6、IL8、IL10、VEGF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注:*与对照组、PR、CR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CR组比较,P<0.05,第二列“CR(n)”表示取标本时为疾病缓解期表2 慢性白血病组IL6、IL8、IL10、VEGF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 注:*与对照组、PR、CR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CR组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IL6是分子质量为21 ku糖蛋白,由多种细胞产生,作用于多种靶细胞,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如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IgG型抗体,诱导T细胞和胸腺细胞发育为杀伤性T细胞,刺激多潜力的造血干细胞群, 还参与自身免疫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形成等[1]。IL8是细胞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之一,由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正常人体中含量甚微,在炎症及感染过程中大量分泌。IL10是细胞的炎症抑制因子,IL10分子质量为35 ku,半衰期为2.3~3.7 h,主要由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上皮细胞合成,它能抑制T细胞增殖,减少活化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及上调IL1受体拮抗物的表达。IL6、IL8属于黏附分子,IL10为抗炎因子。
本研究发现,初治白血病患者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各组,提示白血病发病初期肿瘤细胞能分泌该类炎症因子;于治疗后缓解期其水平较发病初期出现有意义的降低,表明减少肿瘤细胞负荷时炎症因子的生成也相对减少。但由于体内残存一定量的肿瘤细胞,因而炎症因子分泌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国外Denizot等[2]研究也发现,白血病细胞在无刺激条件下有一定量IL6和IL8的表达与分泌,与自分泌及旁分泌的形式有关,从而调节白血病细胞的生长。
有学者认为IL6和IL8能增加TF在单核细胞的表达,促进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诱导白细胞的聚集等[3, 4],提出IL6和IL8促进高凝状态的病理过程。本课题证实了IL6和IL8表达在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病程中有意义的增高,是参与恶性血液病出凝血异常,导致易栓症的因素之一。
IL10是抑制分泌炎症介质的细胞因子。本组患者在初诊时急、慢性白血病两组IL10与IL6、IL8都增高,应视之为了抑制IL6、IL8的促炎症作用,故IL10反应性地升高。当病程缓解时IL10出现有意义的降低,此时的IL6、IL8水平也降低,与病情趋于稳定、疾病被控制有关,与文献报道一致[5]。研究结果提出IL10对血栓形成可能起负调控作用。
血管新生是维持肿瘤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基础。血管新生调节因子中VEGF是研究最多的因子之一,它参与了肿瘤的生长、增殖和转移等过程。近来有研究关注血管新生参与调节病理性的止凝血过程。凝血酶、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活化产物等重要物质均促进血管新生[6, 7],而AT、高分子激肽、凝血酶敏感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具有抑制血管新生作用[8]。VEGF及其受体还通过活化酪氨酸激酶和蛋白激酶C,上调TF表达[9]。Makin等[10]发现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血管易损伤性疾病中有VEGF及其受体水平增高,表明VEGF参与了高凝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研究显示,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发病时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慢性白血病的患者,即便是在PR和CR期VEGF水平也增高显著,显然大量白血病细胞需要更多的血管提供营养使其生存。异常的血管新生可通过内皮细胞损伤,导致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重血液高凝反应。因而VEGF水平变化与血液恶性肿瘤出现的肿瘤性血管新生和肿瘤性新陈代谢有关,其与炎症因子共同参与了形成血液恶性肿瘤易栓状态的病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邵剑峰. 白细胞介素6在血液病及其它肿瘤中的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重组人凝血因子 在中国血友病A患者的有效性及抑制物产生的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