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患者抗凝 纤溶功能及单核细胞上CD 40 CD 40L系统表达的研究 |
|
bsp;3 讨 论
CHD患者由于AS病变损伤血管内膜,使局部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是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PC为蛋白质C系统的关键成分。低浓度凝血酶即可激活PC为APC。APC具有显著的抗血栓功能,对血液的凝固起重要的调节作用[3]。本实验研究结果说明CHD患者体内抗血栓形成能力降低,存在血栓前状态。
血浆DD被认为是反映体内纤溶激活及纤维蛋白形成的敏感、特异性的指标,其含量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加,是一项提示体内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有价值的指标。CHD患者DD水平持续升高,则其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
tPA是纤溶系统主要的生理性激活剂。当循环中一旦出现纤维蛋白时,tPA分泌增多,能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特异性结合,在纤维蛋白凝块上高效地激活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快速降解,使血栓溶解,使纤溶活性增加。内皮细胞、肝细胞、血小板等是PAI1的主要来源[4]。PAI1能迅速地以1∶1分子比例与tPA形成复合物而使tPA迅速失活,导致纤维蛋白清除下降。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CHD患者血浆PAI1和tPA水平的异常变化,原因可能是由于PAI1异常升高,导致tPA代偿性释放增加,但增多的tPA大多与PAI1以及α2巨球蛋白、α2抗纤溶酶等抑制物结合并失去活性,真正具有活性的游离tPA反而减少,表现为tPA含量增加,活性却下降[5]。
CD 40及其配体CD 40L是一对互补跨膜糖蛋白。CD 40CD 40L系统是炎症过程中重要的信号通路,位于细胞因子网络的上游,可调节多种炎症反应。它广泛表达于AS斑块的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T细胞等,其作用几乎贯穿了AS斑块发生、发展和破裂的全过程,可能是AS发病的关键环节[6]。无论是CD 40L的结合状态还是游离分子,均能与CD 40专一性特异性的结合,启动靶细胞的生物学效应。CD 40L的生物学效应多在与CD 40相互作用后产生,如促进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某些分子(细胞因子、黏附分子、T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活化动脉粥样斑块相关细胞,导致斑块扩大,破裂和血栓形成。体外研究已证实oxLDL及细胞因子IL1、INFγ、TNF均能明显刺激人的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CD 40、CD 40L,并且抗氧化剂维生素E能抑制上述效应[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D 40表达明显升高,且CD 40与CD 40L表达水平呈正相关。ACS患者CD 40L的表达水平虽高于其它两组,但并未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患者体内存在的刺激单核细胞高表达CD 40L的成分如oxLDL,细胞因子(IL1、INFγ、TNF)、炎症因子等的水平高低有关。因大多数CD 40分子在细胞上是固定表达,但CD 40L的表达与CD 40不同,多为诱导表达,而非持续性表达。但其详细机制并不清楚,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血浆PAI1与CD 40CD 40L系统具有相关性,分析原因可能与血小板的激活有关。其机理如下:(1) sCD 40L结构中包含KGD序列,后者可与血小板的GPⅡb/Ⅲa相结合,从而激活血小板。CD 40与CD 40L相互作用后,活化动脉粥样斑块相关细胞,导致斑块扩大,破裂,血小板在局部激活聚集,可从α颗粒内释放大量的PAI1,活化的血小板也可释放sCD 40L,使斑块更趋于不稳定或延迟愈合,形成恶性循环;(2) 当ACS发生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因此血中的儿茶酚胺含量有所增高,高水平的儿茶酚胺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AI1,也可促进血小板释放PAI1[8]。由于本实验为小样本资料,对于抗凝PC、DD、tPA、PAI1与CD 40CD 40L系统的相关性仍需大样本资料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CD 40C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检测体系间凝血参数标准化的可行性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冠状动脉造影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