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
nbsp; 3 讨 论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易并发血栓的形成。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多为根治术,特别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手术范围大,部位多数在盆腔,而盆腔血管丰富,可直接损伤局部的组织和血管壁,促进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术前禁食、灌肠而又补液不足,可导致脱水及血液浓缩,术后长时间卧床,使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术后各种增加腹压的因素,如腹胀、腹痛、尿潴留、腹带加压以及盆腔术后患者半坐卧位,因重力因素影响,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流缓慢。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凝血系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高凝状态是易诱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4]。
vWF可作为反映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和损伤程度的指标,是外源凝血系统中促进血栓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5]。本研究发现,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患者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原因可能是恶性肿瘤细胞生长浸润血管壁,使得vWF活性升高;手术后1、24 h、3 d vWF高于术前(P<0.01),其中术后24 h达到最高值。
GMP140位于正常血小板内α颗粒膜上,只有当血小板活化释放。检测患者血液中的GMP140可以特异地评价血小板活化程度[6]。
本研究检测25妇科例恶性肿瘤术前与对照组比较GMP140升高(P<0.01),表明手术前血小板已处于明显的激活状态。原因可能是许多类型的恶性肿瘤细胞具促血小板聚集活性,同时肿瘤细胞释放出的膜碎片与血小板接触后可触发血小板产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从而形成血小板栓子,促进凝血过程。其中初期的恶性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的结合复合物的形成可产生凝血酶,后者是血小板聚集的强大诱导剂;手术后1、24 h GMP140进一步升高,其中术后24 h达到最高值,术后3 d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血小板活化是肿瘤转移和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TAT是人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平衡的产物,是凝血酶生成的标志物之一[7]。本研究结果发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术后早期凝血系统处于明显激活状态。而AT作为主要的抗凝物质,则迅速中和循环中多种活性凝血因子,使它们失活,以免引起全身系统性凝血。术前本组AT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变化不明显,主要原因与消耗增多有关。本研究结果发现,恶性肿瘤组均高于良性肿瘤组(P<0.01),说明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而良性肿瘤组术前所有测定结果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除vWF术后1 h有所升高外(与术前比较P<0.01),其余所有测定结果与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说明良性肿瘤对凝血功能影响不明显。可能是良性肿瘤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手术范围不大,对凝血系统表现为一过性影响,手术之后机体经自我调整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之故。
本研究组25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有2例并发血栓形成,血栓发生率为8%,与文献报道接近[8]。从术后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不同时间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血栓组术后7d除AT外,血栓组vWF、GMP140、TAT水平圴明显高于无血栓组,而无血栓组术后7 d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均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如果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术后7 d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应予以高度重视,警惕血栓栓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WALSH JJ,BONNAR J, WRIGHT FW .A study of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leg Vein thrombosis after major gynecologic surgery using labeled fribinogen phlegbograpgy and lung&n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成分输血用于产后 DIC 下一个医学论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