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
【摘要】 目的 观察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53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恶性肿瘤25例,良性肿瘤28例。研究组术前、术后1 h、24 h、3 d、7 d分别采血,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结果 vWF、GMP140、TAT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P<0.01),手术后1 h进一步升高,术后24 h继续升高,术后3 d开始下降,术后7 d有23例患者基本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恶性肿瘤组均高于良性肿瘤组(P<0.01)。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处于血栓前状态。对有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应及早进行药物性预防,可减少妇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栓塞的并发症。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凝血功能;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为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0%~35%,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发生率为7%~45%[1,2]。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多数为根治术,手术范围大,特别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是并发血栓的高危人群[3]。本文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进行动态观察,探讨其变化规律,为防治妇科恶性肿瘤手术诱发血栓形成提供理论根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26名,年龄28~54岁,平均年龄43.5岁,均为门诊体检的正常女性,无肝、肾和血栓性疾病,半年内未服用避孕药。患者组分为非恶性肿瘤组28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7.8岁,其中子宫肌瘤19例,畸胎瘤2例,卵巢囊肿7例;恶性肿瘤组25例,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50.2岁,其中子宫内膜癌10例,卵巢癌6例,宫颈癌9例,均经病理确诊。所有研究对象于采集标本前1周均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药物。
1.2 标本制备 患者组术前、术后1 h、24 h、3 d、7 d,分别采血,经0.109 mol/L柠檬酸三钠1∶9抗凝,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血浆置-80℃冰箱待测。
1.3 检测指标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AT)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试剂盒均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用SPSS 11.5软件包。手术前及手术后与对照组比较,手术同期组之间比较均采用成组t检验。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 果
2.1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结果见表1。
2.2 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见表2。表1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术前比较△<0.01 表2 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良性肿瘤组同期手术结果比较*P<0.05,**P<0.01;与良性肿瘤组各期平均水平结果比较△P<0.01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成分输血用于产后 DIC 下一个医学论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