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成分输血用于产后 DIC

P),首次10~15 ml/kg,维持量5~10 ml/kg。对出血或渗血不止的患者,输入冷沉淀10 u/kg,在控制出血、维持患者有效血容量、纠正休克的同时,防止循环超负荷。

    2  结    果

    2.1  成分输血统计  3例DIC患者成分输血治疗中,补充悬浮红细胞,20~30 u者1例,25~30 u者2例;补充血小板30 u者2例,40 u者1例;补充新鲜冰冻血浆1 400~2 000 ml者1例,2 000 ml以上者2例;补充冷沉淀凝血因子30 u者1例, 40 u者1例。

    2.2  临床治疗情况  3例DIC患者中治愈2例, 1例因经济困难经抢救5 d后放弃治疗。次全切子宫3例。

    2.3  围产儿情况  3例中死亡1例(孕40周胎儿出生后4 h死亡1例),2例存活。

    3  讨    论

    祛除病因是治疗产科DIC的关键。采用早期抗休克、纠正酸中毒、生命体征支持等措施,可为及时结束分娩及为手术创造条件。 成分输血可控制出血和血栓形成,是DIC治疗的重点。凡机体出现较重贫血缺氧症状者,无论DIC病理过程是否得到控制,均应输注红细胞制剂,以减少因缺氧而继发组织损伤特别是微小血管内皮损伤,缓解微血栓形成。库存血超过1周不宜用于DIC抢救。库存血在保存期间,血中氨、钾升高,红细胞碎屑增多,红细胞破坏后可释放红细胞素亦有促凝作用。本组病例均输注1周内悬浮红细胞,均大于20 u; DIC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凝物质不断进入血液循环时,不宜直接补充凝血因子或输血。此时应在运用肝素的基础上补充凝血因子,在高凝期之后的消耗性低凝血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最佳时期[2]。此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液不凝固和严重的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明显减少。在病因治疗和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及时补充被消耗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使其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机采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在治疗以血液病为主的内科和外科出血方面, 机采血小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组病例中3例均应用了机采血小板,最多1例使用了5个治疗量。 正常情况下,妊娠晚期孕妇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产科DIC在除去病因的情况下根据实验结果补充纤维蛋白原,能有效控制出血。本组病例补充富含纤维蛋白原的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FFP同时具有扩容作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包含Ⅷ因子、因子、纤维蛋白原(Fbg)、纤维结合蛋白(F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多种蛋白质,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FⅧ因子可使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加快。血小板通过vWF黏附到胶原上,因此输注冷沉淀能促进血小板的黏附。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中的主要结构蛋白,有止血、封固、填充等作用,纤维结合蛋白有助于损伤愈合、抗感染、防止内脏出血和改善微血管功能,有助于DIC抢救的成功[3]。本组3例患者均输注了冷沉淀凝血因子,平均30 u。

    大剂量输注患者必须密切检查血红蛋白、出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针对所缺少的成分补充。DIC病情好转,出血停止,血压稳定,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恢复,病情得到控制时可逐渐停输。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能阻断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可防止微血栓形成。在密切观察临床出血和实验室出凝血检测情况下,DIC诊断一旦确立,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及早使用肝素,特别是低分子质量肝素。肝素的最佳使用期是DIC早期的高凝状态。DIC晚期患者常处于低凝状态,若患者出血不止,则在给予小剂量肝素基础上成分输血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出血严重者,可在肝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适量的抗纤溶制剂,如6氨基己酸、抗血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中药制剂中含砷成分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
    中国中小学生皮褶厚度与体成分研究
    石决明成分与结构分析
    塑料大棚环境下生长的蔬菜营养成分及有
    围手术期输血与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感
    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 膜流动性改变与糖
    天然化学成分高良姜素研究进展
    自体输血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麻醉期间大量快速输血后血钾和酸碱平衡
    茄根茎中有效成分芦丁的再利用研究
    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肌肉蛋白成分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
    8396名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染病血清学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