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都与药物有关系,此次停药1周,并加用激素,病情仍不被控制,近日来,贫血加重,肾功能逐渐减退,患者出现短暂神志改变,似乎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有关系。TTP有5大临床特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各种不同的中枢神经症状;发热;肾脏损害。 血液科主任医师 PNH为一种慢性血管内溶血,追问病史,患者在入院前10 d已有乏力不适,因无明显黄疸而未重视。在PNH的诊断中,Ham试验有决定性意义,但也有很少部分PNH患者Ham试验始终为阴性,这需要结合临床判断,必要时复查并作对照。TTP是一种少见而死亡率高的疾病,在上述的五联征中,若具备前3条,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症状,应高度怀疑该病。该患者除无发热外,其余4条都具备,可以诊断,必要时可作组织活检,若发现特异性组织学改变更能确定。治疗上,首先要除去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解决缺氧问题,较快而有效的方法是血浆置换,补充红细胞,继续予以激素。
结论 因病情危重,患者于住院第6天转至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急查Hb 23 g/L,PLT 21×109/L,3P试验阳性,凝血酶原时间18 s,立即给予血浆置换治疗,同时作溶血全套检查,骨髓及皮瓣活检提示:小血管内可见玻璃样改变,确诊为TTP。给予地塞米松、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苷、病情逐渐好转,血红蛋白尿停止,1个月后血红蛋白升至90 g/L。
3 经验教训
TTP是一种有多系统损害的严重疾病,其病理改变为皮肤、肌肉、牙龈和骨髓活检在毛细血管内皮下层、小动脉肌层和内皮之间有玻璃样沉积,伴血管内皮增殖和管腔阻塞,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五联征,而有
的病例某些临床表现在病程中晚期才出现,所以当患者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时,应高度警惕该病。我们这例病人开始的血小板持续在50×109/L~60×109/L水平,右下肢皮肤出血,异形红细胞增多等,未引起足够重视。而神经精神症状以及肾功能减退是在重度贫血和后期才出现,导致我们不能判断是因疾病本身所致还是并发症的结果。TTP的治疗较为困难,血浆置换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报道应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等治疗有一定疗效。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