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山林 综述 黄茂 王虹 殷凯生 审校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1999年 第19卷 第3期
摘要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其最大的特点是能显著地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在一定条件下,树突状细胞能诱导TH1/TH2型应答的偏移。变应性哮喘最重要的免疫异常是TH1/TH2细胞比例和功能的失衡,主要表现为TH2细胞的数量增多和功能亢进。因此,树突状细胞为始动气道变态反应所必需,在哮喘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必将使人们对哮喘的防治产生新的认识。
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已有20余年,但直到90年代,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成功之后,DC的研究才逐渐成为免疫学研究中一个不断升温的热点。DC是一大类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其家族包括淋巴树突状细胞(LDCs)、滤泡树突状细胞(FDCs)、郎格罕细胞(LCs)、指间细胞(IDCs)及隐匿细胞(VCs)等。DC与巨噬细胞(Mφ)、B细胞等一样是APC的一种,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的APC,其最大的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处女型或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而巨噬细胞、B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型T细胞。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多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相互作用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变应性哮喘最重要的免疫异常是TH1/TH2细胞比例和功能的失衡,主要表现为TH2细胞数量的增多和功能亢进,而DC为始动气道变态反应所必需,在哮喘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1 DC的来源及在肺部的分布
DC由骨髓前体分化生成后,经血循环进入非淋巴组织,分化为非成熟的DC,定居于上皮组织、气道、胃肠道及肝、心、肾等实质脏器的间质,这种非成熟的DC具有很强的抗原的摄取和加工能力,但对T细胞的刺激功能很弱。在局部炎性因子(如TNF-α、IL-1等)和抗原物质的刺激下,DC逐渐成熟,并通过输出淋巴管和(或)血循环进入局部淋巴结。在迁移过程中,DC的抗原摄取和抗原加工能力逐渐减弱,而抗原提呈功能逐渐增强,表现为免疫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和IL-1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T细胞刺激能力的增强。因此DC的体内迁移是DC分化成熟和完成其抗原提呈功能所必需的。
在肺内抗原提呈细胞活性主要由分布于气道和靠近肺泡的肺间质DC所承担。DC存在人和鼠的整个肺组织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和脏层胸膜。在人肺中DC主要位于支气管上皮和上皮下组织以及支气管相关的淋巴组织中,在上皮中约30%的DC是CD+1a,以皮下组织中DC与T细胞形成特征性的小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肺泡腔和肺泡壁仅含少量DC。粘膜下血管周期的淋巴组织中和下肺组织中和肺泡隔中可观察到DC(6±4.85 cells/HPF)。在未致敏的豚鼠肺中,DC主要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外膜中,致敏后数量增加。
2 肺部DC的表型
鼠肺DC与其他部位DC一样表达典型的表面分子,包括CD11a、CD11c、DEC205、CD54、CD80、CD86,还表达C3biR、IL-2R、NLDC-145、J11d、T200。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L、CD2、CD54和CD11a在肺DC始发的T细胞增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人肺DC表达HLA-DR、HLA-DQ、L25、RFD1、CD68等,在与周围血中的DC相比,肺DC上整合素(β2组)密度降低,CD11a(LFA)和CD11b极少表达,CD11c是一致的。表面的粘附素LFA-3和ICAM-1的表达高于单核细胞 。
3 DC的部分生物学作用
3.1 抗原的提呈功能 DC具有诱导初次免疫应答的独特功能,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非成熟的DC可通过巨胞饮(macropinocytosis)、受体介导的内吞方式(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以及吞噬(phagocytosis)3种方式摄取外源性抗原。其中受体介导的内吞方式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及饱和性的特点。细胞借助细胞表面的受体可以有效地捕捉到浓度很低的相应抗原。有研究报道,抗原特异性B细胞提呈抗原时所需的最低抗原浓度比非特异性B细胞低103~104倍。DC虽没有特异性抗原受体,但它表达FcγRⅡ、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s),这些受体分别有效介导DC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甘露糖/岩藻糖化抗原的摄取[4,5]。在富含MHCⅡ的细胞内隔室(major h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