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下常可见胞饮小泡,少量电子致密颗粒及线粒体。胞核不甚规则,有较深凹陷
图2 SLVL镜下所见 部分细胞见绒毛状突起,突起数量较少且短,分布欠均匀,胞浆细胞器较少。核卵圆,可见核仁,染色质较浓密
2.7 白血病-淋巴瘤组
2例均为B细胞表型。瘤细胞大小不一,以较大细胞为主。核圆或卵圆,部分细胞核不规则,有核缺或核裂,异染色质呈斑点状或团块状,沿核膜周边聚集,核仁可见;胞浆较丰富,有多少不等的线粒体,可见中心体、纤维丝,偶见颗粒,部分胞膜表面有微绒毛突起。1例患者瘤细胞形态极不规则,有较多伪足和突起。
表2 SLVL与HCL超微形态改变比较
绒毛突起胞浆细胞器胞饮囊泡核周微丝RLCs染色质 细胞核核仁SLVL少、短、不分支少无无无聚集明显圆、不规则,可有小切迹常见HCL丰富、长、分支丰富有有有较不明显卵圆、规则,常有切迹几乎未见 2.8 MM组
以幼浆细胞为主。胞核圆形,部分呈偏心位,核仁大而明显,胞浆富含条索状平行排列的内浆网,有扩张的小池,充满电子致密颗粒,Golgi区发达,线粒体较多。
3 讨论
淋巴源性肿瘤起源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B淋巴细胞,具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性,形态学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多形性,这是由于淋巴细胞不是单一的群体,又可在抗原作用下发生分化的缘故,因而给这类疾病的诊断带来困难。超微检查可较为客观、准确地显示亚细胞结构,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某些淋巴系统肿瘤具备独特的超
微结构形态特征已被公认。如,CLL以成熟一致的小淋巴细胞为特征,N/C比高,染色质聚集,细胞器简单。PLL细胞较大,染色质中度聚集,有一突出的囊泡状的核仁。MM以分化不等的浆细胞为主,粗面内浆网是骨髓瘤细胞最具特征的细胞器,数量多而有多种形态和排列。 超微检查有助于识别来自不同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如光镜下难以区别的HCL和SLVL细胞。SLVL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脾脏的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以脾大和外周血中有绒毛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本病由Melo等于1987年提出,国外报道约100余例,国内于1994年见首例报道〔2〕。典型的绒毛淋巴细胞介于HCL和CLL细胞之间,其特征性表现是胞浆有细小的微绒毛突起,加上N/C高,染色质浓密,易误诊为HCL或CLL。本文结果提示,借助TEM,可以将SLVL与HCL区别开。SLVL淋巴细胞的绒毛突起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且细胞浆内不会出现RLCs等HCL的重要改变。RLCs虽非HCL的特异性改变,但在约半数病例中出现〔3〕,且见于较多的HCL细胞内,故仍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至于CLL淋巴细胞,TEM下较少淋巴细胞可见绒毛状突起。
通过对细胞器水平的病变的识别,确认某些瘤细胞,如LGLL。近年来LGLL作为一种独立的亚型已获得公认。第4届MIC协作组会议建议用LGLL代替T-CLL〔4〕。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腹胀、左上腹部包块半年收住院。体检发现浅表淋巴结、脾脏明显增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高,免疫标记符合T细胞亚型。TEM证实光镜下淋巴细胞胞浆中的嗜苯胺蓝颗粒是由平行排列的微管束组成的颗粒结构(PTA)。Robert等〔5〕报道4例LGLL患者,每例至少75%以上的细胞胞浆中可见这种电子致密包涵体,而8例B-CLL患者不到2%的淋巴细胞含有PTAs,因此PTAs常被作为LGLL的形态学特征提及。然而PTAs亦见于正常人、红斑狼疮、类风湿、恶性肿瘤和其他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细胞〔6〕,但阳性细胞比例通常很低。PTAs的性质尚不明确,White(1972)推测这种含PTAs的淋巴细胞可能是某一亚型的淋巴细胞的扩张或是细胞生命周期中的某一特殊阶段。参考文献
1,Matutes E,Garcia Talavera J,O′Brien M,et al.The morphological spectrum of T-prolymphocytic leukemia.Br J Haematol,1986,64:111~114
2,杨仁池,郝玉书,钱林生,等.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