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对哮喘的影响 自80年代以来,人们已开始研究治疗过敏性鼻炎对哮喘症状、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的影响。目前公认,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但有研究证明,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过敏性鼻炎只有极少量药物进入下呼吸道,对下呼吸道没有直接的局部治疗作用,哮喘症状和肺功能的改善应归于鼻部炎症的控制[11,12]。Welsh等[13]比较了鼻局部用氟尼缩松(flunisolide)、二丙酸倍氯米松、色甘酸钠和安慰剂治疗季节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疗效,结果激素组和色甘酸钠组的鼻炎计分均有改善,但两种激素的疗效优于色甘酸钠,激素对哮喘的疗效亦明显优于色甘酸钠组和安慰剂组。Reed等对58例伴有季节性哮喘的过敏性鼻炎在花粉季节内分别用倍氯米松和色甘酸二钠溶液喷鼻,发现鼻炎症状消失的同时,哮喘症状也比上一年同时期明显减轻,激素治疗组中多数患者的哮喘症状完全消失。Corren等[11]用鼻内喷入二丙酸氯地米松治疗10例季节性鼻炎合并哮喘,发现安慰剂治疗组在花粉高峰期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而二丙酸氯地米松治疗组气道反应性没有增高,但是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哮喘症状、呼气峰流速(PEF)变异率的差异无显著性。Foresi等[14]采用鼻局部吸入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opnate)治疗24例伴有哮喘的季节性鼻炎,结果鼻炎和哮喘的症状均改善,而且花粉季节期的气道反应性降低。但也有报道,在花粉季节经鼻局部用激素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4周。鼻炎的症状明显改善,鼻腔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
减少,但不能降低花粉季节支气管对乙酰甲胆碱的高反应性[15]。
有人对常年性鼻炎和哮喘患者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Henriksen等用丁地去炎松鼻内吸入治疗18例伴有哮喘的常年性鼻炎患者4周,鼻塞症状得到改善,经口呼吸减少,随着鼻功能的改善,哮喘症状亦获得缓解,通过活动平板试验测定运动诱发的支气管收缩反应亦明显减轻。Watson等[12]用二丙酸氯地米松经鼻局部治疗11例常年性鼻炎合并哮喘,治疗4周后,哮喘症状明显减轻,气道反应性比治疗前大约降低了两倍,作者还同时进行了同位素标记经鼻喷入该气雾剂后沉积部位的研究,发现进入下呼吸道的药物不到总量的2%。表明鼻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对改善鼻炎患者同时存在的哮喘症状和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是有效的,哮喘的控制是由于鼻功能改善的结果,而不是对下呼吸道的直接治疗作用。
Aubier等[16]比较经鼻吸入与经口吸入二丙酸氯地米松(每天400μg),治疗不伴哮喘但有气道高反应性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2周后,经鼻给药组支气管高反应性明显改善,而经口吸药组气道反应性无改善,说明经鼻较经口吸入激素更为有效,并提示鼻的过敏性炎症在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
发病机制
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前已提出一些理论来解释鼻疾病与哮喘发病的关系。
鼻-支气管反射 早在1870年Krat
schner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鼻粘膜受到化学性气体的刺激可引起窒息、支气管收缩、心动过缓和血压改变。1900年Adams提出鼻中隔存在“哮喘产生区”,通过蝶腭神经和迷走神经与支气管、肺相联系,鼻粘膜受到的许多非特异性刺激可对支气管的张力产生影响。后Sluder也提出支气管哮喘是由起源于鼻的神经反射所致,在动物模型证实刺激鼻粘膜可引起反射性支气管收缩、反射性支气管扩张或对下呼吸道功能无影响,这些不同的结果主要与被选择的动物和刺激物的种类不同有关。后来,有人将硅土微粒置于无哮喘的受试者鼻粘膜上,下气道阻力立即明显增高,用冷空气作为激发物刺激鼻粘膜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但口服阿托品或切断三叉神经又可以阻断硅土微粒和冷空气所致的支气管痉挛,提示胆碱能神经反射起了重要作用[17]。 Yan等对12例常年性鼻炎合并缓解期哮喘的患者进行了组胺鼻粘膜激发试验,结果8例于激发后FEV1立即下降10%以上。但也有人用组胺或变应原作鼻粘膜激发试验未得到类似结果,Corren等[18]选择10例季节性鼻炎合并哮喘的患者作鼻粘膜变应原激发试验,激发后30分钟和4小时测定基础肺容量、气传导率和通气功能均无变化,但支气管反应性明显增加。由于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检查未能证实激发剂进入肺内,因此,药物直接作用于下气道引起反应性增高的可能性很小,此外,这些变化在30分钟内迅速发生也提示神经反射的可能性。
呼吸方式的改变 由于鼻粘膜肿胀和分泌物潴留导致鼻腔阻塞,使正常的鼻呼吸变为以口呼吸为主。鼻腔阻塞改用口呼吸可使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加重,而改善鼻的呼吸功能可使运动性哮喘缓解,也可使夜间哮喘减轻。这是由于空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