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射,放射野包括原发灶、同侧肺门、全纵隔。上肺癌变包括同侧锁骨上区。每次DT200cGy,每周5次,总量DT5800-6600cGy,平均DT6300cGy/6-7w。本组单用BAI治疗肿瘤缓解率为70.3%,BAI+RT有效率89.2%,临床症状改善率90.1%。认为BAI+RT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迅速使肿瘤退缩、改善临床症状,且毒副作用轻,提高生存质量等优点。 4.BAI+栓塞 何德馨〔12〕采用载药明胶海绵,经支气管动脉选择肿瘤血管栓塞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5例。局部肿块完全消失1例,缩小50%以上5例,缩小达不到50%有6例。栓塞剂选用明胶海绵,制成40μm大小细颗粒,抗癌药选用顺铂或卡铂。BAG确认导管插入供瘤支气管动脉后,缓慢注入载药明胶海绵,电透观察肿瘤血管由远端开始被栓塞剂充填,直到完全充填。栓塞后DSA显示:供瘤支气管动脉干显影,被栓塞后的肿瘤不再显影。放射线检查栓塞后1周内肿块可略增大,2周疗效明显。1个月后DSA复查,即有部分血管再通表现。认为支气管肺癌无论中心型或周边型,都是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肺动脉不参与肺癌供血〔13〕。载药栓塞具有栓塞加化疗的双重治疗效应。只要患者出凝血时正常,生命器官功能无严重障碍,即是载药栓塞治疗的适应症〔14〕。
5.BAI+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周边型肺癌 王云华〔13〕报道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结合灌注化疗治疗周围型肺癌12例,治疗有效率100%,显效81.8%。注酒精前应用23GChiba针先行穿刺抽吸活检,接着注射99.5%酒精,一般每次不超过10ml。BAI选药DDP60、MMC10、VCR2。2例因未找到支气管动脉,将导管放置于主动脉弓与降部交界处灌注同样药物。先行BAI1-2次;再行瘤内注射酒精每周1-2次,共2-4次;然后又进行BAI1次。瘤内注射酒精的优点:①不受细胞组织类型及增长状态所限;②无水酒精破坏血管,相当于周围血管栓塞;③不受癌细胞抗
药机制干扰;④能同时灭活、破坏肿瘤活性物质。不足:①注射酒精部位局限,不能控制转移灶;②酒精难以在瘤体内均匀弥散;③至今尚无瘤内注射酒精肺癌完全坏死的报道。认为对周围型肺癌应用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安全有效,但是单独应用尚有一定限度,而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结合BAI治疗既能治疗原发灶,又能控制转移灶,对大病灶肺癌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周围型肺癌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的常见并发症为术中呛咳与术后反应性发热(38℃左右),发生率为79.4%和52.9%,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6.BAI+部分骨髓保护技术 肺癌的化疗疗效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即浓度高、疗效好。BAI就体现出此优点,但是也存在骨髓抑制而影响化疗。有人在自体骨髓移植和输入成分血配合下采用大剂量化疗延长晚期肺癌生存期,因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和许多条件的限制,使其不易普遍应用〔16〕。杨海山报道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120例中晚期肺癌病人采用BAI,同时应用肢体循环阻断技术,结果疗效显著,毒副作用明显降低〔17〕。BAI前经BAG显示肿瘤为支气管动脉供血,并除外与脊髓动脉共干,将自制血压计袖带捆在非插管的三个肢体上部,加压超过本人的收缩压,即触不到远端动脉搏动为止,插管侧肢体以拇指压迫阻断股动脉,然后顺次灌注DXM10、ADM60、MMC20、DDP
60,均以3-5ml/min的速度注入,每隔10分钟解除压力及停止注药1分钟。总灌注时间为30-60分,总有效率为92.6%。化疗后骨髓、血常规化验检查,无骨髓抑制改变。 三、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及肺癌多支动脉供血在灌注治疗中的重要性 张希全〔18〕报道对120例肺癌进行286次BAI治疗,选择性动脉造影发现:12例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不是由主动脉直接发出。56例存在多支动脉供血,即除支气管动脉外还有1-2支肋间动脉或胸廓内动脉的分支参加供血。支气管动脉解剖位置变异在本组占10%。国外文献报道〔19〕支气管动脉20%异位起源于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无名动脉、腹主动脉、心包膈动脉或甲状颈干动脉。认为,①当BAG在胸主动脉内经过反复寻找,未找到支气管动脉开口时,提示支气管动脉解剖位置变异,应做主动脉弓或锁骨下动脉照影。②BAG及BAI效果不理想时均应考虑到肺癌的血管变异及多动脉供血。③肺癌患者在肺野范围内,除支气管动脉外其它体循环动脉供血都属于病理情况,说明肿瘤已侵犯胸壁或临近器官〔20〕。
当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或肿瘤由肋间动脉供血时,BAI化疗可能引起肋间动脉炎,导致皮肤损害〔1,3,9,21〕。若脊髓前动脉由支气管动脉供血,造影剂或化疗药物可引起暂时或持久性脊髓损伤,约为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