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时的疗效,特别是最初几个星期内快速的病毒 rNA量的降低,是预测抗丙肝病毒治疗成功的最好指标。 2.2 利巴韦林( ribavirin) 利巴韦林为核苷衍生物。它在治疗丙肝方面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不是通过直接的抗病毒活性。此药可显著降低 aLT的水平,但却对病毒 rNA水平没有影响,也不能维持持久的疗效〔7,8〕。 chemello报道的单用利巴韦林治疗的持久有效率为零,跟α-干扰素合用,利巴韦林可提高见效率达47%,并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和单药治疗后复发的患者。
2.3 复发的和治疗无效的患者 复发的患者应使用原来的方案重新治疗,或使用干扰素-利巴韦林复合疗法,最好收入一个临床实验中。多数首次治疗后生化指标恢复正常的的患者复发后仍对原治疗方案有效。延长疗期至12个月较6个月疗程略能增加即刻疗效但显著增加持久性疗效。研究表明6个月α-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复合治疗仍有很高的即刻和持久的见效率〔9〕。
在见效的患者当中, aLT的水平会降至正常而不复发,这跟乙型肝炎的情形一样。相对地, aLT升高意味着治疗失败或病程进展。治疗后3个月,若病毒 rNA继续存在,转氨酶继续异常,可考虑干扰素治疗失败,应该停止进一步的单药疗法而试用多药复合疗法。
在美国卫生研究院召集的几个协作会议上,专家们对丙肝的治疗提出了一揽子建议:应考虑对急性丙肝进行治疗,可有助于清除病毒;对有肝硬化趋向的患者,如持续转氨酶升高,病毒 rNA阳
性,组织学小叶间纤维化和中重度组织炎症等,应及时治疗;对病程进展缓慢的慢性丙肝患者,如轻度组织炎症,可治可不治,每3~5年进行一次组织活检以评估病情;转氨酶持续正常者无需治疗;失代偿的肝硬化患者,不宜接受治疗,可考虑肝脏移植;干扰素禁忌于严重抑郁、血细胞减少、未控制的甲亢、肾脏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3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干扰素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流感样”的症状,包括低烧、头痛、肌痛、疲倦,它们常跟丙肝本身的症状难以区分,这些症状随着治疗的进行而逐渐减轻。睡前用药可减轻不适。预防性的服用醋氨酚会缓解体温升高和相应的症状。胃肠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多为轻到中度,与剂量有关,必要时可服用止吐药。腹泻多不需治疗,若很严重,可用止泄药。与“流感样”症状无关的疲倦常为干扰素治疗的一个很棘手的副作用,因它常随治疗的进展而加剧。症状轻重与剂量有关,对年老的患者较为显著。其他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神经精神性作用,如抑郁、情绪异常和思维障碍等。严重的副作用发生于2%的患者中,其中5%~10%的患者会因此而停药,10%~40%的患者会因此而减低剂量。
参考文献略
上一页 [1] [2]